-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板底小学关于双语教育及报告8.17
板底小学关于双语教育的
报 告
威宁县板底小学是板底乡中心小学,座落于板底乡政府驻地,距县城威宁38公里,326国道线7.5公里,始建于1906年,先后经历了教会办学、社会办学和政府办学三个发展阶段,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办学历史。百余年来,板底小学始终肩负着板底乡基础教育的重任,并始终是板底民族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和生力军,发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始终贯穿于板底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并取得丰硕成果,是一所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非民族小学的“民族小学”。
一、基本概况
(一)乡情简介
贵州省威宁县板底乡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38公里,距326国道线7.5公里。东、北部分别与赫章县的妈姑镇和珠市乡相接壤,南部与西部分别与本县的东风、炉山和盐仓镇相毗邻。总面积99.4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50米。全乡八个行政村,50个村民组。居住着彝、汉、苗、白、穿青等民族3238户1437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0463人,占总人口的71%,其中彝族9595人,占总人口的66.7%,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4%。
板底乡是一个典型的以彝族为主,多民族混杂聚居的民族乡,形成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民风淳朴,民族民间文化历史悠久、原始古朴、绚丽多彩、底蕴浓厚,民族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在黔西北地区处于前茅。许多经典歌舞,以歌传情、以舞表意、真实自然、质朴豪爽,来源于生活,给人一种自然质朴的感受。极具民族特色的优秀节目有傩戏“撮泰吉”(变人戏)、彝族民歌《阿买啃(出嫁歌)》、乐外(娶妻歌)、情歌、生产劳动歌、儿歌;传统乐器:月琴、唢呐;彝族舞蹈:铃铛舞、酒礼舞、撒麻舞、点荞舞、阿西里西等。其中“撮泰吉”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省内外专家曾多次前来参观、考察、采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民歌“阿西里西”曾被选作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开场曲。
为了传承、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在政府的倾力引导下,板底乡一批热爱民族文化的民间艺人,仁人志士组织成立于各类民间文艺机构,如“阿西里西艺术团”、“板底民间文化搜整组”等多次参加“多彩贵州”活动,提高了板底对外的知名度,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构建双语和谐环境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学校基本情况
1、学校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其中教室30余间,办公室、图书仪器室等20余间,包括球场在内的学生活动场地约5000平方米。
2、学校现有教师29名,其中汉族4名,苗族1名,土家族1名,彝族23名,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双语专业毕业13人,现有在校学生967人,并设19个班级,其中彝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8.4%,是一所典型的彝族师生为主体的乡镇中心完小。
3、板底小学的服务面涉及板底乡板底、雄英、新华、曙光以及毗邻炉山镇发乐箐村组,境内居住着汉、彝、苗、白等民族,人口约6000余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7%(政府驻地板底村少数民族100%,彝族占98%)。其中学校所在地板底村辖四个村民组425户1881人中,全部是少数民族,彝族比例达97.76%,苗族31人,白族3人的日常用语也是彝语,彝语氛围十分浓厚。
二、实施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由上可见,板底是个典型的彝族聚居区,板底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民族文化。在这里彝语是包括汉民族在内所有当地居民的主要交际语言,99%的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在入学之前一句汉语也听不懂,说不了。儿童入学之后,语言不通便成为最大的教学障碍,在教学中常常需要彝汉语对照,且多次重复,也往往效果不佳,因此,彝语便不可避免地成为校园语言,双语教育也自然成为板底小学的必要的教学手段,双语教育始终贯穿教育的始终,如何克服“语言关”,提高教育质量,是许多彝族先辈和其他有识之士努力探索、奋斗的目标,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三、双语教学的现状
板底所处的特殊环境——边远、闭塞反而成就板底在彝区民族文化中的领导地位,周围彝区(珠市、妈姑、包括我县东风、炉山、盐仓等)由于汉民族大量活动的影响,很多地方母语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年轻一代能操母语的已为数不多,能识彝文的更是寥寥无几,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电视等媒体的普及,彝语的语言功能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弱,相对来说,周边彝区正成为彝汉两种语言的缓冲区,板底受汉语言的影响微乎其微,如何掌握现代生产生活的技能与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普通话能力,更好地参与并融入发展迅猛的社会生活是板底人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究的问题,同时也是板底学校教育一直不停探讨的一个主要课题。
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针对地方迫切要求学习普通话的现实,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为了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取得了各级的支持和重视,学校在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且非常明显的作用,在构建双语和谐环境中,我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加强宣传力度,认识双语和谐的意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