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胸怀城府及双文
浅谈胸怀城府的双文
——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形象
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历来收到众多文人学士传颂。源于唐人元稹的小说《莺莺传》,金人董解元对此故事进行了修改,使之主题思想都发生了变化,让“始乱终弃”的张生最后执莺莺之后,写出了一本具有鲜明个性的《董西厢》。元朝的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成就了张生和崔莺莺,使“有情人终成眷属”,使故事臻于完美。
王实甫的《西厢记》用优美的言辞写了一个又俗又滥的爱情故事: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而崔母处于家族利益和封建礼法的考虑,对这对苦命鸳鸯进行百般阻挠。最后,在机灵的红娘的牵线帮助下,经过一系列的斗争,崔莺莺和张生终成眷属。《西厢记》的结尾未免落入俗套,但王实甫笔下的张生和崔莺莺冲破封建礼法的束缚,不顾父母致命媒妁之言,鄙弃名教纲常和利禄功名,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纵任性情的自由奔放,勇敢地爱起来了。他们从佛殿相遇,一见钟情,到月下吟诗,互通款曲,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直至西厢幽会,两情缱绻,最后长亭送别,海誓山盟,这一些列真情意切,大胆热烈的行为,不知使多少青年男女为之陶醉,为之神魂飞跃。《西厢记》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栩栩如生的深闺思想独立开放的小姐形象——崔莺莺,因而孟列夫在《中国古典戏剧的改革》中指出:“崔莺莺无限钟情和奋不顾身,嫉妒和痛苦,孝顺和不屈服——这样多侧面的妇女形象确是其他任何一位元代剧作家都没有塑造过的。”,在当时的礼教制度下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当然我们也不能非常武断地说这时的莺莺已经决定要做些什么了,其实这一瞥里包含了更多的好奇成分情窦初开的双文,那大胆的行为,那么的不“害羞”,那么的不“矜持”,成为那些未能获得真爱的少女们羡慕、向往的对象。也因为她的稍一露面,让张生神魂颠倒,也从此摆在她的石榴裙下,难以抽离。
月下烧香,一愿先人早升天界,二愿母亲平安无事,三愿她的孝顺、善良由此可见,她的追求也可见。她早已订下亲事,照理说不该再有其他想法,尤其是在当时……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的,她显然不满意这门亲事,渴望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意中人,所以当张生隔墙高吟一首时,她不禁心神一动,依韵而和。自幼所受的教育与她自身追求之间的矛盾,使她内心斗争反复强烈,所以她城府极深,对自己的行为十分在意,惟恐被人识破。在第三本第二折中,红娘替张生传简,崔莺莺看完后突然发怒,说要去告过夫人,然而在红娘的吓唬下也只好作罢。表面上看似乎是红娘获胜,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经过这一闹,崔莺莺确定红娘没有向老夫人泄露任何秘密,是完全站在自己一边的。崔莺莺城府之深心思之密,在这一折里表露无遗。 很有些假意儿,她出尔反尔,使张生备受折磨张生卧病,她忧虑重重,经过一番挣扎,终于勇敢地跨出一步与张生结合。这时她已经把礼教的束缚抛在一边,在她的眼里,只有爱情、自由、幸福,她要主宰自己的未来,而不要当封建礼教的应声虫敢于对封建礼教做出反抗,她的为爱痴狂,为爱奋不顾身,比《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更为勇敢强烈。杜丽娘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是有前提的,只有在梦里,在她死后化为鬼魂时,她才敢做出反封建礼教的种种行为,与柳梦梅私自结合,而一旦重生,又须在明媒正娶的条件下才可以,在现实世界中她不能逾越礼教的鸿沟,只有当她出现在虚幻空间里才能反叛礼教,这与自始至终都在与礼教做斗争的崔莺莺比起来,未免有些逊色。是一个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温柔端庄,城府极深,勇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追求爱情自由与婚姻幸福的女子。,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年轻人,成为初识情滋味的青年男子心目中美的标准。她是王实甫现实主义创作下反抗封建礼教的典型,她的意义在于并不完全脱离实际,而是闪现更多的现实主义光辉。她的美丽与智慧、哀愁与憧憬、多情与无常、反抗与让步,无不牵扯着读者的心弦,可以说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为《西厢记》的成就增添了最为亮丽的色彩。2007 年第3 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