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言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方言课件

(二)韵母术语 1、韵部:把同韵字归在一起,建立一个韵部, 206即指《广韵》的韵部。 2、韵类:206个韵。不计算四声,将《广韵》分为61个 韵类,每一横行为一韵类,每一横行的第一字为代表字。 3、韵摄:把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的归为一类,称为 一个韵摄,《广韵》206个韵部分为16摄。 4、等 5、呼 要求:背诵16摄 (三)韵摄的特点 1、果、假、遇、蟹、止、效、流 前7摄只有舒声(平、上、去),无入声。 咸、深、山、臻、宕、江、曾、梗、通 从咸摄开始有入声。 12、16摄里: 舒声韵172个 (平声57,上声55,去声60), 入声韵34,一共206个。 就声调而言,去声最多, 有60个,入声最少,有34个。 3、韵部最多的是咸摄,32个, 韵部最少的是假摄,3个。 4、咸、深、山、臻四摄舒声都是 鼻尾韵[m][n]。 5、咸、深两摄的舒声是[m]韵尾, 入声是[p]韵尾; 山、臻两摄的舒声是[n]韵尾, 入声是[t]韵尾; 宕、江、曾、梗、通五摄的舒声是[]韵尾, 入声是[k]韵尾。 第三节 古今声调的演变情况 演变规律: (1)全浊变清,“平送仄不送”; 平声(阴、阳)——送气 仄声(上、去、入)——不送气 (2)今声调分类和古声母清浊有关 清——阴类调(清声母字大都转变为今阴类调) 浊——阳类调(古浊声母字转变为阳类调) (3)今m n l r以及零声母为古次浊声母; (4)今鼻音韵尾字一定不是入声字。 分析: 1、为什么北京音的去声多? 2、周得清《中原音韵》中总结北方方言的声调特点为“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四声)” 如何理解? 练习:画出古“平、上、去、入”和今北京音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声调演变对应关系图。 中篇 汉语方言分区 第一章 北方方言区 一、北方方言区的地域分布 1.北方话区域包括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南岸的九江以东镇江以西沿江地带、 湖北(不包括东南角)和湖南西北角,还有四川、云南、贵州以及广西西北部。 2.又称官话区,是最大的方言区,占汉语地区四分之三,使用人口约有七亿, 占汉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3.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二、北方方言区的语音特点 1.声母特点:复习 2.韵母特点:复习 3.声调特点:复习 注:以上特点和由《广韵》所总结概括出来的语音演变规律 基本一致,因为《广韵》对比的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北京音) 三、北方方言区的次方言区及其分布 官话区:黄河流域的两岸是主要分布地区(东北——西南,华东——西北), 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语言的影响力强大,所以称官话区。 北方官话: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 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西北官话: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以及 新疆的汉族使用的语言; 西南官话: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广西 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 下江官话(江淮方言):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于北方 官话)、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四、各次方言区语音特点比较 见教材88页表格对比。 五、成都话和重庆话的比较 几组关键字: 1.连 年 严 2.药 月 欲 3.特 4.爱 5.扶 胡 第二章 吴方言区 一、吴方言区的地域分布 吴方言也叫江浙话或下江话,以上海话为代表(有的认为是苏州话为代表)。 1.分布在江苏长江以南镇江以东的部分(不包括镇江),江苏省长江以北海门、 启东、靖江以及南通东郊部分地区。 2.江苏的长江以北属北方方言,长江以南属于吴方言区从南京,南北以镇江以下 为界。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南部是吴方言区。 3.从南京以南看,吴方言区的范围在缩小,几乎接近杭州地段都形成了北方方言区。 4.使用人口8000多万,约占汉族总人口的百分之八点四。 二、吴方言区的语音特点 1.保持古全浊声母(全浊塞音、全浊塞擦音) 北方方言、粤、客家、闽、赣、湘(新)都无此特点。全浊集中于 吴方言及新派方言。 2.复韵母少,单韵母多。 3.有入声,入声有喉塞尾[ ] 比较:粤、客家、闽——有[p][t][ k]尾 赣——有[t][k]尾; 北方方言——无入声; 湘——有入声,无塞尾 第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