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肃省碌曲县拉尔玛金矿床地质特征浅谈
甘肃省碌曲县拉尔玛金矿床地质特征浅谈摘 要: 拉尔玛金矿位于秦岭褶皱带的白龙江复背斜轴部西端倾伏部位, 主要赋存在下寒武统含碳绢云母板岩及含碳硅质板岩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分枝状产出。金呈超次显微金存在于石英、辉梯矿、重晶石中。本区以中低温矿物组合为特征, 尤以汞一梯一砷组合与金的关系密切。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控矿地层本身, 具浅成中性强还原中低温低压成矿环境, 其成因类型属热液改造型金矿床。
关键词: 拉尔玛金矿; 地质特征; 甘肃碌曲
中图分类号: P61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050-03
前言
拉尔玛金矿床位于甘肃省碌曲县郎木寺乡,该矿于1985年由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队在踏勘辉锑矿点时发现。1986年开展地表检查和1∶1万土壤测量,圈出一批金化探异常,进一步扩大了找金线索。1987-1992年相继在该区开展了普、详查工作,最终查明为一大型金矿床。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拉尔玛金矿床位于秦岭褶皱系南亚带的白龙江复背斜西段轴部,区内分布最老地层为寒武系,为大陆环境的河湖相和深海热水喷流相、浊流相沉积,出露于白龙江复背斜轴部;从轴部向北,依次为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碳系、二迭系和三迭系,除石碳、二迭系由碳酸盐岩组成外,其它地层均以碎屑岩为主,并夹少量钙镁碳酸盐岩。寒武系为本区最重要的赋矿层位,其内产出拉尔玛金矿床。
白龙江复背斜是本区一级褶皱,在复背斜轴部发育一些次级短轴背斜,轴向与区域复背斜轴向基本一致。区内断裂很发育,以东西—北西向走向断裂为主,区域断裂控制着本区的地质构造发展;而温泉—益哇逆冲断裂组,是控制金铀成矿带的一组主要断裂。
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地层主要为下寒武统,含矿岩石为一套浅变质岩系。依岩性特征可分为三个岩性组:
第一岩组(∈t11)为灰黑色中一薄层条带状、团块状含碳硅质板岩、粉砂质板岩、碳质板岩等,为主要含矿层。
第二岩组(∈t12)为灰黑色碳质泥板岩,深灰一灰黑色碳质粉砂质板岩和碳质泥板岩,为次要含矿层。
第三岩组(∈t13)为灰色粉砂质绢云母板岩,灰黑色碳质粉砂岩和碳质泥板岩。
矿区为一背斜。该背斜向北倒转,轴向NEE至近EW向,轴面倾向北,两翼倾角40°~80°。向西倾伏,并有明显圈闭现象,在52线背斜枢纽又缓慢抬起。区内断裂很发育,是区域性挤压应力最集中的部位,从其展布方向来看,绝大部分断裂为NEE至近NE向,部分断裂为NWW-SEE,反映矿区各条断裂向西收敛,向东撒开之特点,这与矿区背斜构造向西倾伏大体一致(图1)。
矿区北缘发育一条近EW走向逆冲断裂(F3),规模最大,是矿区一条长期多次活动的主干断裂,断裂面倾向北,倾角65°~75°。该条断裂破碎带很发育,最宽达200以上。带内次级断裂发育,它为金矿形成提供了导矿和储矿空间,伴随多次构造作用的热液活动,使带内多次级断裂及其两侧的碎斑岩遭受叠加蚀变,局部形成蚀变强烈的碎斑岩和角砾碎斑岩,主矿体就赋存在该种岩石中。
区内岩浆岩不发育,多呈脉岩产出,岩性主要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等,规模一般不大,长数十米—数百米,宽1~2米,呈脉状产出,脉向近东西向,其产状与地层略有斜交,侵入在寒武系地层中;脉岩普遍具有蚀变和矿化,部分已变为矿体。如早期的碳酸盐化闪长玢岩脉矿化较好,金含量达(1-810-6),为成矿前脉岩,晚期为微细粒花岗岩脉,具钠帘石化,高岭土化,白云母化,该期脉岩颗粒较粗,局部具斑状结构,斑晶由长石和石英组成,基质成份与斑晶成份相同,未发现金矿化。
3 矿床地质特征
3.1矿体产出形态及规模
矿体严格受F3断裂破碎带和背斜构造控制,金矿化主要分布在碎裂岩带和附近次级断裂两侧中。矿体主要集中在91~113勘探线,组成一个较大的矿体群,范围为长900m,宽300m。矿体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图2),其形态很复杂,在平面上显示出明显膨大和收缩现象,在走向上具有分枝、复合、尖灭、再现等特点。矿体展布呈斜列式排列,走向NEE至近EW向,与断裂破碎带方向基本一致。该段的东西两侧,矿体规模较小且分散。
本区圈定表内金矿体18个,表外金矿体37个,除少数为隐伏矿体外,绝大部分为表露矿体。
(1)表内(工业)矿体:矿体主要赋存于硅化硅质岩,硅化碎裂硅板岩和含硅质团块、条带状粉砂质板岩中。矿体一般长180.00~466.00m,平均厚度2.01~6.30m,矿体延深不大,一般在18.0~84.0m不等,最深130m,平均品位为(3.36-7.90)×10-6,矿体呈串珠状、透镜状、似层状、长条状,矿体在空间分布上彼此平行或大致平行于断层面上,呈斜列式排列,其产状受断裂破碎带控制,矿体展布方向NEE,倾向NW,倾角60°~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