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3.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3

(2012山东文综12)4.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解析】宋朝“重文轻武”,文人阶层膨胀;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相互牵制导致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活字印刷术发明促进了书籍和知识的传播。 【答案】C (2012海南历史5)12.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解析】:本题考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题干从两个时期御史官员对宰相监督力度大小,说明相权受到限制,这从本质上加强了君主专制。 【答案】C 2.说一说实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有哪些影响? 3.隋唐时期为什么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是怎样演变发展?有何影响?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朝代 选官制度 选官方式 选官依据 汉朝 魏晋 隋唐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孝、廉(才德) 依靠门第,不注重才能 科举制 由下而上推荐人才 由下而上推荐人才 科举考试 才 能 2.说一说实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有哪些影响?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 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学;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3.隋唐时期为什么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是怎样演变发展?有何影响? 原因: 演变: 影响: 隋朝统一后,由于世家大族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2011年江苏历史,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考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表解读能力。《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故选D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打破了士族子弟的垄断,扩大了选才范围,所以A、B、C表述错误。 【答案】D (2012安徽文综13)10.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解析】:题中材料指出选官标准中片面注重言辞刀笔(语言、文章)的而不注重品行(道德)的弊端是害已害民,即D项所述。 【答案】D (2011年上海历史,35)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问题:(12分) (1)按示例填写表格。(6分) 西周 血统 ① 汉 德才 ② 唐 ③ 科举制 (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6分) 【考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解析】本题以选官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如世卿世禄制、察举制、考试成绩。第(2)问在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即推举制、科举制时一定要注意一分为二,即要看到积极,也要看到局限。如推举制可从其举荐优秀人才和结成特殊关系等角度入手;科举制可从统治基础和真才实学等角度分析。 【答案】(1)①世卿世禄制;②推举制:③考试成绩。(6分) (2)论据(4分) 答案1:能全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4分) 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 (2012江苏历史21)15.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