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MOS晶体管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赣南师院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书
姓名:
班级:07级电子科学与技术
学号:
时间:2010年 6月06 日
论文题目 MOS晶体管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课程论文
要 求
综述性题目:
根据课程题目,查阅相关文献,并根据所学知识,写关于集成电路内容的综述性论文,字数要求2500字以上。严禁照搬照抄,提炼相关的文献的观点,发表个人观点。
设计过程 摘要:步入21世纪,集成电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对于其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对于MOS晶体管的认识也变得更加重要了。本文将介绍MOS晶体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发展状况和其特点,让大家对MOS晶体管有个全面的认识。
关键字:MOS晶体管的概念 MOS晶体管技术的限制高介电常数材料技术双栅及三维结构MOS晶体管MOS晶体管进入集成电路制造行业,并逐渐成为电子工业中最重要的电子器件。就目前而言,MOS晶体管似乎是唯一能胜任将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应用的电子器件。虽然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在过去40多年来突飞猛进,但从技术上看,它似乎正遇上瓶颈。因此,在回顾MOS晶体管技术发展进程的基础上,简要综述了可能实现突破的下一代MOS晶体管技术。-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或简称 MOS 场效应管。这个名称前半部分说明了它的结构,后半部分说明了它的工作原理。从纵向看,MOS晶体管是由栅电极、栅绝缘层和半导体衬底构成的一个三明治结构;从水平方向看,MOS晶体管由源区、沟道区和漏区3个区域构成,沟道区和硅衬底相通,也叫做MOS晶体管的体区。一个MOS晶体管有4个引出端:栅极、源极、漏极和体端即衬底。由于栅极通过 二氧化硅绝缘层和其他区域隔离,MOS晶体管又叫做绝缘场效应晶体管。MOS晶体管还因为其温度稳定性好、集成化时工艺简单,而广泛用于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
MOS管有N沟道和P沟道两类,但每一类又分为增强型和耗尽型两种,因此MOS管的四种类型为:N沟道增强型管、N沟道耗尽型管,P沟道增强型管和P沟道耗尽型管。凡栅-源电压UGS 为零时漏极电流也为零的管子均属于增强型管,凡栅-源电压UGS为零时漏极电流不为零的管子均属于耗尽型管。MOS管构成的集成电路称为MOS集成电路,而PMOS管和NMOS管共同构成的互补型MOS集成电路即为CMOS-ICMOS器件基于表面感应的原理,是利用垂直的栅压VGS实现对水平IDS的控制。它是多子(多数载流子)器件。用跨导描述其放大能力。MOSFET晶体管的截面图如图1所示在图中,S=Source,G=Gate,D=Drain。
NMOS和PMOS在结构上完全相像,所不同的是衬底和源漏的掺杂类型。简单地说,NMOS是在P型硅的衬底上,通过选择掺杂形成N型的掺杂区,作为NMOS的源漏区;PMOS是在N型硅的衬底上,通过选择掺杂形成P型的掺杂区,作为PMOS的源漏区。如图所示,两块源漏掺杂区之间的距离称为沟道长度L,而垂直于沟道长度的有效源漏区尺寸称为沟道宽度W。对于这种简单的结构,器件源漏是完全对称的,只有在应用中根据源漏电流的流向才能最后确认具体的源和漏。
器件的栅电极是具有一定电阻率的多晶硅材料,这也是硅栅MOS器件的命名根据。在多晶硅栅与衬底之间是一层很薄的优质二氧化硅,它是绝缘介质,用于绝缘两个导电层:多晶硅栅和硅衬底,从结构上看,多晶硅栅-二氧化硅介质-掺杂硅衬底(Poly-Si--SiO2--Si)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平板电容器,通过对栅电极施加一定极性的电荷,就必然地在硅衬底上感应等量的异种电荷。这样的平板电容器的电荷作用方式正是MOS器件工作的基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etal-Oxide-Semiconductor,MOS)结构晶体管的发明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1930年.德国科学家Lilienfeld创造性地提出了场效应晶体管的概念。之后,贝尔实验室的Shockley、Bardeen和Brattain开始尝试发明场效应晶体管。尽管这一尝试以失败告终,但最终却导致Bardeen和Brattain在1947年意外地发明了点接触双极晶体管。1949年Shockley用少子注入理论阐明了双极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并提出了可实用化的结型晶体管概念,从而与Bardeen和Brattain分享了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60年Kahng和Attala在用二氧化硅改善双极晶体管性能的过程中意外地发明了MOS场效应晶体管(简称MOS晶体管),MOS晶体管进入集成电路制造行业,并逐渐成为电子工业中最重要的电子器件。,MOS晶体管似乎是唯一能胜任将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应用的电子器件。到目前为止,集成电路在性能和功能上的提高,基本上是简单地通过不断缩小器件尺寸和增大芯片面积来实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