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抗肿瘤抗生素的
第十三章抗肿瘤抗生素及肿瘤细胞耐药性 ;一些常见抗肿瘤药物对DNA作用的顺序特异性 ;一些作用于DNA鸟嘌呤N2的抗肿瘤抗生素的机制 ;DNA的立体模型(A),以及一些药物对DNA小沟处碱基的作用模式(B) ;第一节 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一、柔红霉素和阿霉素 ;;柔红霉素和阿霉素的作用机制;由甲醛分子介导的2:1 DNR-CGCGCG共价复合物的三维结构 箭头所示为甲醛分子介导的共价交链。A:从DNA小沟所示;B:从DNA大沟所示。 ;另外一个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诺加霉素(nogalamycin,Ng),它对DNA的嵌入模式跨越小沟和大沟. ;二、双嵌入类化合物;;;;;三、蒽环类抗生素的其他一些作用机制;1、与脂质的亲和力;阿霉素的群集活性,即其与心磷脂结合后影响线粒体复合物I-III,其作用模式可以是:阿霉素-心磷脂(双磷脂酰甘油)复合物与酶促复合物I-III移动在一起(a);也可以是:阿霉素-心磷脂(双磷脂酰甘油)复合物与酶促复合物I-III分开(b)。这两种情况下,酶活性都受到抑制。;2、钙浓度与膜去极化;3、金属离子的络合; 阿霉素与一种普通金属离子之间形成的双复合物(a)和单复合物(b) ;4、自由基的诱导;蒽环类氧化还原循环以及由此产生自由基的过程 ;多重作用机制:;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的生物学效应和分子作用机制 ;第二节 丝裂霉素C;丝裂霉素类的化学结构 ;一、丝裂霉素通过与DNA交联,作为一种强效的细胞毒损伤物质;二、生物还原性药物活性:丝裂霉素C作为原型起作用;三、由MC导致的DNA烷化和交联的机制;MC的还原活化途径以及通过活化的丝裂霉素对DNA进行交联的机制 ;KW-2149与BMS-181174的化学结构以及经谷胱苷肽活化的机制 ;FR900482和FR66979的还原活化机制 ;丝裂霉素C与DNA单功能和双功能活化形成加合物的机制 ;由MC在对DNA引起交联时的两步反应 ;活化形式的MC中C-10氧原子与DNA之间的CpG顺序-特异性的H-键箭头指向作为共价反应靶位的鸟嘌呤;MC单加合物存在下,专为CG-CG序列交联 ; 单烷化的MC-DNA加合物模式 MC在C4pG5中鸟嘌呤G5残基的N2位烷化;通过MC分子中C10与鸟嘌呤G15之间的键的作用可以形成交链的加合物。 ;第三节 博莱霉素类抗肿瘤抗生素;一个典型的BLM-A2分子由四部分组成:1)末端氨基,参与BLM与核酸的相互作用;2)bithiazole部分,也参与BLM通过DNA小沟与DNA结合;3) 一个假肽部分,通过几个配位键结合过渡态金属,与识别特定DNA序列有关;4) 一个多聚糖部分,其功能尚待讨论。;泰莱霉素(talisomycin)被称为第三代博莱霉素,其疗效比博莱霉素好,而毒副作用较小。泰莱霉素的化学结构。 ;一、博莱霉素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1、博莱霉素-金属-O2 复合物氧化还原特性;在有氧(a)或无氧(b)情况下,将分别导致DNA链的切割,以及在DNA链保持完整的情况下释放游离碱基和产生一种氧化性破坏的糖。 ;1、博莱霉素-金属-O2 复合物氧化还原特性;A:金属离子Co(III)与PEP的结合模式。来源于PEP的5个氮供体原子和1个氢过氧化物基团与钴以特有的几何性状结合;其赤道面上的配体包括腺嘌呤上的次级胺、嘧啶N5的P、咪唑的N1,以及酰胺氮上的H;其轴向对CoPEP的配体为Man-NH2和HO2-(对CodPEP的配体为A-NH2和HO2-)。B:CodPEP-CGTACG复合物的三维结构。红色的圆球代表钴离子;CodPEP的金属结合结构域在靠近G8-T9的DNA小沟中结合;注意HO2-基团与T9的H4’邻近。C:CodPEP的嘧啶环通过识别一个鸟嘌呤碱基的氢键与G8-C5碱基对结合,形成一个三联体。 ;2、与核酸的相互作用,在DNA上的切割转移性;3、在染色质上的切割特异性;4、其他核酸的切割;5、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BLM水解酶;6、博莱霉素抑制蛋白BRP;三、博莱霉素的毒理学1、博莱霉素对动物细胞的作用;2、博莱霉素遗传毒性效应;3、博莱霉素细胞毒性效应;4、质膜限制BLM细胞内摄作用及BLM细胞毒性;第四节 其他类别的抗肿瘤抗生素一、放线菌素D;放线菌素D的化学结构 ;放线菌素D的作用机制;ActD-GATGCTTC复合物 ;二、烯二炔类抗肿瘤抗生素;一些烯二炔类抗肿瘤抗生素的化学结构(A~C)以及通过Bergman重排形成双自由基的机理;作用机制;三、链黑菌素;链黑菌素的化学结构 ;2、链黑菌素的DNA损伤效应;;3)SN诱导的染色体及DNA损伤的预防;四、偏端霉素A和倍癌霉素A;偏端霉素A(A)的化学结构以及偏端霉素-CGCAAA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