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休眠芽再生无性繁殖体系的构建TheEstablishmentofAsexual.PDFVIP

水稻休眠芽再生无性繁殖体系的构建TheEstablishmentofAsexual.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稻休眠芽再生无性繁殖体系的构建TheEstablishmentofAsexual.PDF

分子植物育种( 网络版), 2013 年, 第 11 卷, 第 1032-1041 页 Fenzi Zhiwu Yuzhong (Online), 2013, Vol.11, 1032-1041 研究论文 Reseach Article 水稻休眠芽再生无性繁殖体系的构建 吕永刚1 , 甘树仙 1 , 冯德党 1 , 董陈文华 1 , 熊海波 1 , 朱骞 1 , 张小玲 1 , 魏振飞 1 , 曹迎杰 1 , 张 利东 1 , 伍腾飞 1 , 李东宣 1,2 , 陈丽娟 1,2 1. 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 昆明, 650201 2. 云南省高校滇型杂交粳稻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 昆明, 650201  通讯作者:chenlijuan@; dong_east@ynu.ac.kr ;  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 2013 年, 第 11 卷, 第 6 篇 doi: 10.5376/.2013.11.0006 这是一篇采用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 版权所有人允许并同意第三方无条 件的使用与传播。 引用格式( 中文) : 吕永刚等, 2013, 水稻休眠芽再生无性繁殖体系的构建, 分子植物育种(online), 11(6): 1032-1041 (doi: 10.5376/.2013.11.0006) 引用格式(英文) : Lv et al., 2013, The Establishment of Asexual Propagation System Based on Rice Dormant Buds Regeneration, Fenzi Zhiwu Yuzhong (online) (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11(6): 1032-1041 (doi: 10.5376/.2013.11.0006) 摘 要 水稻休眠芽具有发育成完整水稻植株的潜能,是水稻再生繁殖的基础。本研究在头季稻收获后,截取植株地上茎 节部分(含倒 1~倒 3 节点休眠芽)为实验材料,比较通过激素处理、无激素处理、直接移栽稻桩以及种子萌发所获植株的各性 状及生理指标差异。结果表明:不论是否通过激素处理,带有节点休眠芽离体稻杆的再生效率都极显著优于模拟再生稻而直 接移栽的稻桩,其成苗率及再生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穗长、单穗谷粒数等都大幅度提高。离体稻杆通过激素处理所 获植株的各性状略好于无激素处理的再生植株,但与种子萌发的正常植株差异不显著。该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水稻休眠芽再 生无性繁殖技术体系,能基本解决特殊材料的繁育以及现有再生稻产量不稳定和生产效率普遍偏低等难题,为丰富水稻无性 繁殖技术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水稻; 休眠芽; 植物激素; 再生; 无性繁殖 The Establishment of Asexual Propagation System Based on Rice Dormant Buds Regeneration 1 1 1 1 1 1 Lv Yonggang , Gan Shuxian , Feng Dedang , Dong Chenwenhua , Xiong Haibo , Zhu Qian , Zhang Xiaoling1 , Wei Zhenfei1 , Cao Yingjie1 , Zhang Lidong1 , Wu Tenfei1 , Lee Dongsun1,2 , Chen Lijuan1,2 1.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P.R. China 2. Key Lab of Molecular Breeding for Di

文档评论(0)

wendang_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