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壕吏 课
*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石 壕 吏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坎坷,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率20万大军围攻安庆绪于邺郡。由于内部矛盾重重,唐军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途经此处,就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佳作。 背景简介—— 课文朗读 走进石壕村—— 复述故事: (不要求逐字逐句翻译, 说出大意就可以了)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 举动?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捉人 (齐读第一段) 有吏夜捉人 赏析1: 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不于日间捉,而于夜间乘人不备来捉,可见人民处境之艰难凶险。于如实描绘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一何:多么 哪几个字把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 展示出来了? 呼 啼 怒 哭 ——— ——— 一方如狼似虎 一方哀婉可怜 (齐读第三段) 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 怎样知道的? 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 …… 听妇前致词(诗人在“听”) 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 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兵役之苛酷及战争之惨烈。 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 而是差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 据此想象差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赏 析 2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明写差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齐读最后一节)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 “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没人哭, 作者为何有此感觉?假如有人在 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 从诗题看应主要写差吏,但诗人对他是暗写,对老妇则是明写 歌颂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诗人支持朝廷平叛 如实描绘老妇一家悲惨遭遇;诗人对人民所遭战祸深感悲痛 诗人思想矛盾 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精神,含蓄揭露统治阶级爪牙之残暴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 他说师傅采药去了。 只知道他就在这个山里, 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 背诵全诗 安史之乱中,陈陶之战,四万唐军一日内为国捐躯;潼关战役,二十万唐军全军覆灭;邺城战役失利,郭子仪、李光弼等所率唐军战马万匹只剩三千,甲杖十万,几乎全部丧尽…… 构思艺术 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说的那些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 (其实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为什么这么写? (1)诗人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 (2)诗人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3)正是处于这种考虑,诗人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批判。可见,明写老妇,暗写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的思想矛盾。 *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