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营销要抓住户十大“变态”心理.docVIP

新媒体营销要抓住户十大“变态”心理.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媒体营销要抓住户十大“变态”心理

新媒体营销要抓住用户十大“变态”心理 请百度:孟得明   【IT时代周刊点评】社交网站既是我们放松闲聊的地方,也是我们获取新闻的途径。但除此之外,社交网络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负面情绪、信息疲劳、虚荣、炫耀……这些“变态”心理,你中招了吗?   随着社交网站的红火,大多数的网民不可避免地融入到这股线上社交洪流中。虽然线上社交并非凭空创造,它本身也是现实关系链的转移和变形,但在这个可扩展性更强的虚拟空间中,用户的心理呈现出有别于现实社交的一些特点。   以下这十条是笔者在平时观察或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用户心理现象,其中一些可能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也许只代表一部分社交用户,希望与大家分享讨论。你有过这些心理吗?   1.负面的宣泄——坏的总是容易传递出去      有一段时间,大家都在抱怨微博上负能量太多,各种揭秘、爆料、负面社会新闻在微博里转发泛滥。有研究表明,情绪愤怒的微博被转发或成为愤怒反应对象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厌恶、高兴和低落这三种情绪。针对Twitter的博文分析也发现,在检出的203种细分情绪中,负面情绪出现更加频繁,并且更加多样化。回想一下,在写新微博时,抱怨工作不顺、环境污染、办事遇阻、社会不公是不是更容易脱口而出。在社交网络上,负面情绪总是更容易被创造和传递出去。   左图:每个黑点代表用户。右图:每个点代表一条微博。红色代表愤怒,绿色代表高兴,蓝色代表忧伤。   2.信息的患失——好的有用的信息是不是悄悄溜走了   微博推出“智能排序”的功能后,遭到许多用户吐槽。在信息的筛选上,用户似乎非常不信任机器所做的工作。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很多用户抱怨信息看不过来,筛选的成本又太高。但如果让别人(比如算法)来代替自己筛选,用户又会担心会不会遗漏了某些重要内容,好像有用的信息正一条一条地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这便是用户面对信息的患失心态。   3.偷窥的乐趣——我想看别人又不想被人看   经常有用户提出:“要是微博加上来客记录就好了”,而另一些则对此强烈反对,害怕自己的浏览记录被曝光。事实上,大部分的人只是想去偷窥别人而不被人偷窥,这就是网络世界里大多数人的隐私观。在访客记录这件事情上,我只是想看有哪些人最近查看了我的主页,但同时我看别人主页时又可以不留痕迹。   4.围观的快感——猎奇与围观就是我的网络生活   围观改变中国,网络更是无障碍地完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围观欲望,不用搬凳子不用付门票,从围观朋友圈里的件件小事,到围观不相干的新闻热点社会事件。在社交网络上,人人都像长有一双猎奇的眼睛,随时寻找好玩的事和打破常规的事。   5.虚荣的烦恼——粉丝降1个比涨1个带来更大心理波动   粉丝在微博里被很多人看成面子当作炫耀的资本,涨粉时高兴异常,而掉粉时又要黯然神伤。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总是强烈倾向于规避损失:一定数额的损失所引起的心理感受,其强烈程度约相当于两倍数额的获益感受。也就是说,掉1个粉丝的心理损失需要涨2个粉丝才能弥补回来。   6.转场的炫耀——我的生活无比精彩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把社会中的人看作是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利用各种道具(语言、文字,非语言肢体或者表情等等)预先设计或者展示自己的形象来进行表演,并努力获取好的效果。社交平台就像一个个舞台,人们在这些舞台上也只是选择性的表演,展示生活中精彩的一面,展示个性的一面。因而一到假期,微博、微信、人人网就出现晒旅游晒幸福晒欢乐的空前盛况,其实人们只是把表演的场所从线下搬到线上,告诉身边人:我的生活无比精彩。   7.假装的关心——点赞其实是SO WHAT   社交平台上有类人叫点赞狂魔。仅QQ空间的点赞党,就从2011年7月的2700万人,扩大到2013年7月的3亿。“点赞狂魔”们真的是对你发布的内容表达赞同吗?除了强迫症和表达嘲疯、幸灾乐祸外,“赞”似乎只是一种假装的关心,不愿付出成本去评论和留言,以最廉价的方式告诉你他在和你互动。如果出个so what的功能估计比点赞更流行吧。   8.声色的诱惑——更喜欢看图片和视频   纯文字的博文和带视频图片的博文哪个更吸引你的眼球?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通过对随机选取的40多万条Twitter微博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附图片的微博更易被转发,比纯文字微博的转发率高出94%。用户更喜欢直观、有冲击力的图片和视频,因为观看富媒体信息要比阅读文字带来更多的愉悦感,也更节约认知成本。   9.宠坏的洁癖——“广告狗果取关”   一直处于免费互联网文化下的网民似乎对广告特别敏感,而在社交网络中,用户对广告更为敏感甚至是易怒。这可能是因为,相对于传统网站,用户对社交网站更有地盘归属意识。用户将社交网站视为获取个人资讯以及同朋友沟通互动的地方,因此不仅对社交平台出现的广告感到不满,甚至对关注的人也近乎苛刻,微博上经常有用户脱口而出

文档评论(0)

xyl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