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玉文化由北向南出现的第一个繁荣局面
把玉材料制造成各种器物或装饰品,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传绕工艺,从考古学资料看,我国玉文化大约有一万年的悠久历史,源远流长,经过历朝历代持续不断的发展,造就了精美绝伦、独树一帜的艺术王国。随着玉器运用于生产、装饰,到登上祭坛沟通神灵、标榜尊贵而渗透到氏族群体原始集团的社会生活之后,其神秘而崇高的内涵逐渐完善,并渐趋形成广泛、系绕的独立规范与形式,成为维系社会群体生存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纽带。文章转载自: 转载请注明中国玉文化由北向南出现的第一个繁荣局面,这就是红山文化(距今约5900年)——良诸文化(距今5300—4200年)相互辉映的两大玉文化,以牛河粱积石冢和反山、瑶山祭坛墓出土的玉器为代表。此后,龙山文化(今山东、山西境内)、齐家文化由东向西又掀起一次小高潮。中国玉是先民从多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美石”,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这个筛选过程是极其漫长的,可以说贯穿了石器时代的始终。如距今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在花岗岩山坡上找到水晶以及打制工具;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西南及台湾等地的原始部落曾使用玛瑙、玉石、水晶和透闪石的旧石器;最终形成了东北的珣玗琪、东南的瑶琨以及西北的球琳等玉料的三大板块,各自独守发展成体系完备相互影响的原始玉文化。即使进入文明时代,这个筛选过程仍未完结。据史料记载,历史上被筛选的玉料大致不下一百多种,据《山海经》记载,有玉的产地及玉山共155处。在筛选过程中,绝大部分已被淘汰,留到今天的已经很少,只有和田玉、岫岩玉、南阳玉、翡翠玉等几种玉材。中国古代玉文化是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一旦其具备完善的形式,反过来对政治统治和经济基础亦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所以,中国古代玉文化是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个特殊领域,我们应从社会文化传统的角度去观察和探索玉器所含盖的文化内涵、形式演变以及它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中国历代的各种玉器琳琅满目,它萌生之后便为有权势的集团所控制并加以广泛利用,如视为神物用于符瑞,用于祭祀,用于佩带等等。总之,社会生活的重大活动都离不开玉,有权势的人病死后还要以玉器殓葬,有些部落以玉打制工具或装点头耳。古代社会原始先民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则富,还建立了活跃而有序的文化构架,玉器的重要地位已在其中得到树立。今天我们通过新石器时代墓葬和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可以确认,早期的玉文化为华夏古文明大厦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玉文化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持续发展,不断更新,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在夏、商、周、秦汉、隋唐时期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宋元明清时期,几个民族政权兼并更迭,最终走向集权统一。这一时期的玉文化与这种客观背景相连,既有其连贯性和统一性又有它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呈现无比丰富、异彩纷呈的特征。宋元明清玉文化是中华玉文化的宝珠,闪耀着灿烂的光彩,照亮了下世纪的玉坛。本文以明清时期的玉文化为主要探索对象,依据实物与文献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演变发展的特点。玉器与祭祀用玉祭神由来已久。《周礼》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玉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种礼制历代帝王郡得遵循。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重视礼制,“初定天下,他务未遑,首开礼、乐二局,广征耆儒,分曹研究”,古礼:“玉帛,玉三等上帝、苍璧;皇地祗;黄琮;……,洪武元年(1368年)追尊田庙谥号,册耆用玉”。明代玉器与祭祀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到了清朝,顺治人关后,凡是大的祭祀、朝会天子都以玉祭神。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遇到天旱求雨,谕曰:“玉以芘荫嘉谷,俾免水旱偏灾,持敕以司用玉将事。自此为恒式。顺治元年(1644年)进太祖、考慈后、太宗玉册、玉室、奉安太庙。册长八寸八分,广三寸九分、厚四分。册数十,底面二页镌升降龙。……凡太庙册、宝皆用玉,色青白,册文用骊体,宝文加谥号。”祭祀用玉器是历代玉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朝廷用玉的一部分,是由“古六器”发展演变而成。玉器与殉葬殓葬殉玉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周代已出现了专为殓尸用的玉器——“暝目”,俗称“玉覆面”或“玉面罩”。至西汉殓尸玉已发展到高峰。宋朝以后的900余年帝制时代,帝王及富贵人家均用生前用过的心爱之玉殉于棺内,以示不忘“事死如事生”的儒家孝道。近几十年也发现了不少殉有玉器的墓葬。出土了大量的帝王后妃的冠冕、玺册、典章、文层、陈设等玉器,也出土了不少士庶文人、商人生前所用巾帽、佩饰,以及茶具、酒具等玉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葬俗与前世不同,不再专门碾制殓尸用玉,用于殓尸的玉器都是生前使用过的玉器。玉器的等次取决于墓主的身份、地位及经济状况。帝王所殁玉器玉材优良、工艺精湛、器种丰富,而市庶所殉玉器品种数量都较少,工艺不精、玉质不佳。明代帝王殉葬玉器从江西帝王墓所出土的玉器可知一斑。如江西南城益端王朱祜槟(1479年—1539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