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 告诉我 你们曾怎样生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成 告诉我 你们曾怎样生活

朱成 告诉我 你们曾怎样生活朱成戏称自己选择了雕塑这个行业是因为块头大,方便搬东西,又戏称自己参与成都公共景观设计这一行为使其成为了一名“街头艺术家”。每当有人以“成功人士”的冠冕加到他头上时,他都坚决声称自己不过是名幸存者。他不在热闹的艺术圈之内,他安静地住在郊区,守着他的收藏。 /人物名片/ 朱成 著名雕塑家,作品《千钧一发》被国际奥委会总部收藏。现为朱成私人石刻博物馆馆长。对朱成来说,做雕塑是收藏个人的意象,做收藏是留住时间的残片。 你看, 他们的脸 在成都这个城市生活,大概少有人没去过宽窄巷子,是否记得一幅从青砖墙上探出身子的浮雕?那便出自朱成之手。清朝时的老少城人鲜活地留存在了宽窄巷子,他们或扬眉大笑,或端茶沉吟,或修补器皿,一如百年之前。 去年10月,安仁粮仓“秋收”展上,朱成的作品《喜怒哀乐》又一次展出,这件大型面谱装置艺术,用古铜钱、老麻将、私印章、木活字排列组合成4张表情迥异的脸。在朱成的艺术生涯和收藏经历中,“脸”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意象。他用泥土、钱币、麻将、铜塑造出一张张的脸,他收藏一张张或写实或夸张的脸。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朱成已经开始收藏民俗艺术品,主要是木雕,木雕中尤以面具为主。先民们似乎比现代人更富有幽默感,他们塑造面具,总是爱恶作剧式的夸张。有的拥有一双不怒自威的眼睛,有的鼻子大得占了大半个脸,有的微笑如蒙娜丽莎,有的嗔怒令人动容。朱成对这些脸很着迷,“面具这东西,很活泼,又很自在,从脸上看得出塑造它的那个人的模样。而我是雕塑家,雕塑横跨时间与空间,古老的面具也如是。” 他从砖瓦木石里发现了世上最迷人的东西:自由。“为什么我这么侧重亲民俗的收藏?因为它们是自由创作,没有人去规范它们必须将一块石头刻成什么样子,这些没有名字的古代石匠将它们的生活和幻想投射到作品当中。而艺术的意义就是自由,四川的民间艺术尤其是。” 要问作为收藏家的朱成拥有多少张“脸”,得先找到他的工作室。严格遵循他“在朝西的路上第几个红绿灯向右转,在小马路路口向左转,再看见一家什么样的餐馆”的指示,找到他的私人博物馆。嚣张的新楼盘群起包围着一片低矮的房子。进了红色铁门,立即傻眼。石棉瓦和临时铁架下堆着一层又一层的石刻,光头的和尚造像与扎着发髻的道士造像做了邻居,戴着普通布幞头的古代居民眉眼带笑,仕女表情平和地看着对面的怒目金刚。 朱成问:“先看看我的收藏?”粗糙的一大片石棉瓦棚里,见缝插针般放着各种石刻:武士、文官、歌舞伎、泥塑罗汉……雕像们只剩了一颗头,一张脸兴许都不齐全。看着它们,想起“芸芸众生”这个词。朱成道:“做塑像的人靠手艺和想象力吃饭,如果工匠们还活着,也许能问出点什么,比如,这张天官的脸取材自谁?是同村的张三?还是隔壁的李四?” 石刻与塑像直接摆放在土地上,它们与逐渐蔓延的青苔、蕨类植物一起生活,这难免让人担忧它们会遭受水汽侵蚀。“雕像本是顽石泥土,那就接接地气放在泥土上。”朱成想了想,可能自己也觉得条件简陋了点,又笑了,“随便卖个一两样,就能改善居住环境,算起来我算是富可敌国了吧,你看,连立锥之地也没有。” 几千张脸在这座简陋的建筑里共度每一天,它们并不像电影镜头通常展示的那样,要么让人感到阴森,要么高大威严。在屋檐下,你看我,我看你,一个唐朝的武士无可奈何地站在宋朝文官的旁边。这些年岁久长的脸凑在一起,从树荫下到小路旁,随时都能看到,透着亲切。“当然,它们来自生活,它们也曾生活。” 告诉我, 你曾怎样生活 别说只有朱成为房子发愁,古人又何尝不是。朱成藏有2000多块刻有房子图样的浮雕墓石,2000多栋“房子”,无一雷同,墓主人的“N层独栋别墅”象征着不同的人对来世生活的不同愿望。有趣的是,他们还给自己的未来住宅取了各不相同的名字,比如“得其所”、“安之居”,或直白如“快乐宫”。“在中国,砖木结构的建筑不易保存,能一窥古代人建筑理念的,就只有这些墓石了。如果不是古人对建筑格外重视,又怎么会每个人都刻上一座房子在墓石上?这几乎是一种图腾,在墓主人生时,它庇护人们的肉身,在他死后,它庇护人的精神。千百年来,人人向往居有定所。” “民间的石刻,从单件上考虑,没有很大的价值。但有不少封墓的墓石,上面刻的是一位妇女从半掩的门里探出半个身子,称为妇人半掩门,很多人认为,这是男权至上社会的表现,哪怕死去,都要假定一个妇女的角色让她倚门守盼,而我的想法更简单:这难道不是反映了当时人的生死观吗?这扇门通向来世,没人看守,万一有风吹过门关上了怎么办?”也有只见门不见人的石刻,他大笑曰:“刻这块石头的工匠太偷懒,连多刻一个人都不愿意。” 阿加莎#8226;克里斯蒂在《告诉我,你怎样去生活》一书中说:“这正是考古学对过去发出的询问――告诉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