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吴宗慈与《庐山志》
摘 要:庐山修志之传统,绵延千年,其中民国时吴宗慈修纂的《庐山志》便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志书之一。研究吴宗慈与《庐山志》,既可以了解吴宗慈为传承庐山文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也有助于理清《庐山志》中所蕴含的吴宗慈较为进步的方志理论,以及其在庐山山志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关键词:吴宗慈;《庐山志》;《庐山续志》;方志理论
1 吴宗慈生平
吴宗慈(1879~1951),字蔼林,号哀灵子,江西南丰人,近现代著名历史学、方志学家、社会活动家。
吴宗慈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官宦家庭,祖父官至清内阁侍读学士,父亲曾任清兵部侍郎。三岁时,父亲去世,家道自此没落,跟随着母亲回了故乡。八岁开始读书,师从刘文江,十九岁时“应府试,录批首(批首即府试第一名)”[1],二十四岁时进入张謇创办的南通师范学堂学习。
(一)投身报业
吴宗慈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列强不断入侵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之时,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大力宣扬变法,革命派也在积极开展斗争,当时报纸成为有识之士传播先进思想的工具,“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之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2],关心时局留心新学的吴宗慈也开始投身报业。起初,吴宗慈只是向蔡元培、章太炎主办的《警钟日报》投稿。1909年,他与友人沈友士、铁姗等在广东汕头创办《晓钟日报》,该报社很快被清政府查封,之后他又为《民呼日报》撰写社评,也编辑过《上海新闻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时,吴宗慈任《江西民报》(原名《自治日报》)主笔,积极发表革命言论。
(二)参加革命
1921年1 月,吴宗慈因主编《江西民报》和在江西革命中的贡献,作为江西代表之一,赴南京拜谒孙中山,回省后,任省民社[3]副支部长。次年,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兼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主编《醒华报》。此后,出任四川将军署秘书长、巡按署秘书、政务厅厅长。1917年,赴广州参加非常国会,受孙中山之命任川滇劳军使,前往调停川、滇两军。随后,任军政府列席政治会议秘书兼交通部主任秘书,参谋部秘书长。1919年,出任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理事兼书记长,主持起草宪法,至1924年北伐开始时止。在这期间,吴宗慈编写了《中华民国宪法史》一书,全书分为前后两编,是我国第一部宪法史。孙中山逝世后,吴宗慈遂退出政坛,转入创办工矿等实业,后因企业倒闭而作罢。
(三)从事教育
1905年,吴宗慈收到兄长来信前往广东饶平,即被聘为饶平县师范学堂监督兼教员;后又受聘为海阳县立高等小学堂堂长,兼任金山中学堂监学、韩山师范学堂教员;1907年,任两广随宦学堂教员,旋为广东学务公所会计科长;1909年,回家省亲时被聘为南城县郡中学监督,兼任省视学。建郡中学是南城县废科举后建立的第一所中学,开设了经、史、地理、化学等课程。吴宗慈在任期间大力整顿校务,添置设备,广络人才,校内气象一新,但终因改革得罪保守派,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暂停教学。
近三十年后,即1936年3月,吴宗慈应邹鲁之约到中山大学研究院讲学,9月,正式受聘为中山大学研究院指导教授及文学院史学系教授。1938年,教育部决定改编高中历史,吴宗慈受学院推荐担任此事。1939年元旦,学校人员与广西驻龙州的军政界官员举行联欢,吴宗慈也赶赴昆明。在昆明期间,任西南联大教授,克服环境恶劣、水土不服等困难,教书育人,以年迈之躯为动荡中的中国培养栋梁之才。
2 两次修纂《庐山志》的经过
(一)修纂《庐山志》
1930年,吴宗慈来到庐山,与好友陈立三同住在沽牛岭,“相与谈及牯牛岭避暑地为外人租借始末,人罕能道其详。旧《庐山志》尚修自清康熙时,岁时不同,氓俗递改,遂至一方文献,杞送难征。”[4]《庐山志》,自康熙时毛德琦编纂后,距今二百馀年矣。”[5]吴宗慈产生了为庐山修志的强烈愿望,他抱着修不成山志决不下山的决心,亲自调查,广泛搜集和查阅大量书籍、档案等史料,并约请植物学家胡先?X、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一起参与,前后费时三年,终于完成了《庐山志》的编纂工作。
(二)修纂《庐山续志》
1946年,吴宗慈第三次来到庐山,此时的庐山又历经了十几年战火的洗礼,早已物是人非,想到当年所修的《庐山志》仍留有几处未竞之遗憾,于是萌生续修《庐山志》之意。1947年,吴宗慈开始搜集资料续修《庐山志》,前所修《?]山志》为私人募款,此志是官府筹款所修,其在《庐山续志稿序》中也说:“至于正续二志均经一人之手纂辑而成,亦为一千余年方志史上不多见之事,此个人所堪引以自慰者。”[6]
3 两部《庐山志》的修纂特色
(一)吴宗慈的方志理论特点
吴宗慈方志理论的首要特点便是强调方志的实用性,他在《修志丛论》一文中写到:若今日则方志所重在实学,乃为一切民族社会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