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Ca离子通透型AMPA受介导恐惧记忆的擦除的动力学研究
Ca离子通透型AMPA受介导恐惧记忆的擦除的动力学研究
在啮齿类动物模型中,创伤性的恐惧记忆可以通过行为疗法或者消退训练得以抑制其显现,但是容易复发。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疗法会对(动物)行为产生持久性的影响,同时间接表明这些疗法会对情绪记忆产生擦除效应。这种另类副反应产生的神经学基础是未知的。我们发现了一个在消退训练导致恐惧擦除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成分,即在杏仁体侧核与突触相关的AMPARs(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受体)的消除。对这种可调组分的短暂性的上调牵涉到AMPA受体的谷氨酸受体1亚基的磷酸化,解释了通过行为适应训练能够降低颞窗的恐惧记忆的原因。这些结果为我们提供了有关恐惧记忆擦除和短时记忆的相对不持久性的一种分子机制解释。
恐惧条件反射是对中性刺激(条件刺激)产生的情绪上反应的一种升级,这个条件刺激与一种不好的活动(非条件刺激)相伴产生。在初次学习的几个月后,恐惧记忆会作为对条件刺激的防御性反应而出现。然而,当这些特定的受试者多次地遭受伴随没有附加非条件刺激的条件刺激时,受试者对于这种不会带来预期损害的条件刺激的恐惧反应会逐渐减少,这个过程我们称作消退训练。这个模型跟人类对创伤记忆的基于暴露的治疗类似,在这种治疗方法中不好的恐惧会通过暴露于那些曾出现在创伤产生时的刺激中加以抑制。然而,由于通过这些疗法恐惧记忆还是能复发,所以消退训练还是有可能保存了一些情绪性的记忆,这些记忆会在后来的时间里被特定的刺激信号激活。
许多研究表明更持久的恐惧减轻要取决于进行消退训练时的很多因素,比如受试者的年龄,治疗刺激的时间间隔,以及距离首次学习经历的时间。因为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更强的暗示信号也不会导致有条件的刺激的复发,这个令人着迷的事情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消退训练的过程中产生了恐惧性记忆的持久性消除。这种技术方法对于治疗情绪错乱也是有帮助的。然而,要扩大这种方法的使用需要对引起恐惧消除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有一个理解,但这个机制至今仍不明朗。
大量证据表明杏仁体神经环路的可塑性构成了存在于动物模型和人类中的恐惧条件反射的基础。认为位于杏仁体侧核的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增效作用介导了信号依赖的恐惧条件反射的产生。相应地,我们也观察到了经过听觉性恐惧条件反射刺激后位于丘脑到杏仁体侧核的传入神经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一种增强放大作用。这种放大作用不管对于诱发的AMPAR-NMDAR介导的电流(1图AB和S1图),还是对于对于大量AMPAR缩小EPSC(兴奋性突触后电流)都是明显的(1图CD和S2图)。这些增强作用持续了7天,表明这种增强效应可能引起了恐惧记忆的长期维持。
在贯穿人脑的所有重要神经元中,包含有2型亚基谷氨酸盐受体(GluA2)的AMPARs占有优势。然而,在体内的过程导致了在其他大脑区域的AMPARs从包含GluA2到GluA2缺乏的一个转变,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知道的钙离子通透性。我们因此就对恐惧条件反射之前和之后位于丘脑突触的钙离子通透型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受体(CP-AMPARs)进行了分析。在幼稚的动物中,AMPAR-EPSCs的伏安特性的情况揭示了轻微程度的内向整流(S3图),即CP-AMPARs的一个标记,而且这个整流效应可以被CP-AMPAR的抑制剂NASPM所消除。很明显,对恐惧条件反射的反应的观察揭示了对于整流效应的一种缓慢持续增强作用(1图EF,图S4和S5),反映了通过NASPM对于AMPAR-EPSC抑制作用的一种增强(图S6)。不管是增强的整流作用还是对于NASPM的敏感性都出现在接受条件刺激后的几个小时内,在24小时达到顶峰,到第七天的时候消失。这样,突触恰恰在传输强度保持恒定的情况下被瞬时加入的CP-AMPARs修饰了。
一种过程依赖的突触衰弱的体内模型——长时程抑制伴随着其他系统中的CP-AMPARs的运输。因此我们考察了在条件刺激之前和之后的大脑切片中,CP-AMPARs的存在对于长时程抑制的影响。在幼稚动物中,当杏仁体侧核神经被轻微地去极化连同低频率的成对脉冲刺激会诱导产生长时程抑制(LTD)(图1G)。NMDARs和亲代谢性谷氨酸盐1型受体(mGluR1)而不是5型一起介导了对于这种形式的长时程抑制的诱导(图S7)。当在低频率的成对脉冲刺激之后给予NASPM处理,神经元的EPSC振幅中不再显示出进一步的减少,除非当长时程通过被亲代谢性谷氨酸盐1型受体的抑制而阻断(图1G)表明长时程抑制可以通过选择性地移除CP-AMPARs而得以表现出来。有意思的是,接受恐惧条件刺激24小时后,当CP-AMPARs被激发,长时程抑制的强度就会变得更大(图1H)。CP-AMPARs的突触性移除也在这个时候介导长时程抑制,因为AMPAR的整流(图S8)和对NASPM的敏感性(图1H)都会被低频率的成对脉冲刺激所消除。这些结果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