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涡轮叶片气膜孔加工技术与其发展
涡轮叶片气膜孔加工技术及其发展涡轮是中热负荷和机械负荷最大的部件,涡轮叶片的工作环境尤为恶劣,在发动机循环中,它承受着燃烧后的高温高压燃气冲击,其制造技术也被列为现代航空发动机的关键技术。发动机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涡轮进口温度的高低,它受涡轮叶片材料的限制。对这些部件进行连续不断的冷却,可以允许它们的工作环境温度超过材料的熔点,这样仍能安全可靠的工作,气膜冷却技术是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结构改进之一,大大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同时也对气膜孔加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气膜孔加工新技术也不断出现,在传统的激光打孔(Laser)、电火花高速打孔(EDM)、电化学打孔(ECM)等加工方法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激光电火花复合打孔、电解电火花复合打孔等新工艺,去除重熔层技术在磨粒流的基础上,又发展应用了化学研磨技术、电解质- 等离子加工等新技术,为提高涡轮叶片气膜孔加工质量、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做出了重要贡献。 气膜冷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据统计,涡轮前温度平均每年升高25K,其中约15K是依靠冷却技术的进步取得的。在过去的三、四十年中,涡轮进口温度提高了大约450K。其中70%是由于涡轮工作叶片和导向叶片的高效冷却设计取得的,而另外30% 应归于高温合金和铸造加工工艺的改进。随着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先进的涡轮叶片冷却技术,其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 提高涡轮进口温度是增大和提高发动机推力与推重比的重要手段。在材料耐温能力有限的前提下,涡轮叶片冷却技术成为了提高涡轮进口温度、保证涡轮在高温环境下可靠工作的可行且高效的途径。为此,世界航空发动机设计与制造商研究和开发了大量的涡轮叶片冷却技术,成功地验证和应用了冲击、对流、气膜、复合冷却、铸冷和超冷等叶片技术,并且在提高涡轮进口温度(进而提高涡扇发动机的性能)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图2为涡轮叶片及其内部冷却通道的形式图。 气膜孔加工技术 气膜冷却技术的主要结构特点是在涡轮叶片前缘、叶身型面等部位设计了大量的气膜孔,孔径一般在0.2~0.8mm,空间角度复杂。因而,气膜孔的加工技术成为涡轮叶片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 目前,叶片气膜冷却孔的加工主要采用激光打孔、电火花打孔、电液束打孔等方法,各种方法均有各自的特点。激光打孔效率高,但重熔层较厚;电火花打孔重熔层相对较薄;而电液束打孔无重熔层,质量好,但效率较低。 1激光打孔 激光打孔成形的工艺方法分为定点冲击打孔和旋切打孔: (1)定点冲击打孔:聚焦的面功率密度不低于106kW/cm2。其加工范围为孔径:0.01~1.0mm;孔深:5~15mm。孔的特征为喇叭口,锥度,不圆度,不直度,粗糙度Ra=6.3μm。孔壁冶金质量为有0.15mm的重熔层。 (2)旋切打孔:激光束旋转,工件旋转。其优点为孔壁冶金质量好,孔形规矩,孔径不受限制。其缺点为孔深受限。 激光打孔的优点是不论材料的种类和硬度都可进行,所以应用范围较广,但因其精度较差,重复精度也较低,所以用量、规模都不是很大。但对一些特殊零件,采用激光打孔却取得了很大效益,如涡轮叶片气膜孔加工采用YAG激光旋切,仅在孔壁局部范围尚存在重熔层,最大厚度小于0.05mm,个别孔存在微裂纹,但不进入基体。 另外激光打孔对高硬度、非导体材料的微小孔、孔数量很大的零件进行加工也很有优势,如发动机扩散器隔热屏等结构件的打孔加工。 2电火花打孔 高速电火花打孔加工原理是在旋转的中空管状电极中通以高压工作液,冲走加工屑,同时保持高电流密度连续正常放电。电极旋转可使端面损耗均匀,不致受高压、高速工作液的反作用力而偏斜[1]。在气膜冷却孔主要打孔工艺方法中,电火花打孔工艺应用的时间最长,技术也最为成熟。电火花打孔工艺最突出的特点是,其重熔层厚度仅有激光打孔重熔层厚度的一半,可控制在0.02mm以下, 能够满足所有发动机热端部件的冶金质量要求。对于某些位于叶身型面的气膜冷却孔,国外标准允许有少量重熔层存在,且均使用高速电火花打孔机床,重熔层厚度一般控制在0.04mm以内。 近年来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国外一些公司开始装备多轴、多通道数控电火花专用打孔机,其加工效率与激光打孔工艺已有可比性,国外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正越来越多地采用电火花打孔加工工艺,这已成为近年来的新趋势。电火花打孔工艺主要适用于以下4个方面:对重熔层厚度有严格要求的零部件;非圆异形孔的加工;加工路线不开敞、无法用激光方法加工的气膜冷却孔;材料用电化学打孔工艺无法加工的零部件。 电火花打孔工艺在国内很早就应用于航空零件加工,国内各发动机生产厂都拥有大量各型电火花机床。在80年代中期,发动机厂将电火花打孔工艺用于涡喷发动机涡轮导向叶片气膜冷却孔的加工,加工设备为国产精密电火花机,直径0.5mm的孔加工时间约20s,该工艺作为涡喷系列发动机的标准工艺,一直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