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酵工艺与设备期末复习
《发酵工艺及设备》期末复习
一、填空题
1、现代生物技术包含 、微生物发酵培养(过程)方法主要有分批培养、补料分批培养、连续培养、半连续培养四种。
、微生物生长一般可以分为: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发酵过程工艺控制的要化学参数溶解氧、PH、核酸量等.
、发酵过程控制的目的就是得到最大的比生产率和最大得率。
、菌种的分离和筛选一般分为采样、富集、分离、目的菌筛选步骤。
、富集培养目的就是让 目的菌 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根据工业微生物对氧气的需求不同,培养法可分为 好氧培养 和 厌氧培养 两种。
、微生物的培养基根据生产用途要分为 孢子种子发酵培养基。
、常用法
18、常用工业微生物可分为: 细菌、 酵母菌、 霉菌、 放线菌 四大类。
1、发酵过程工艺控制的代谢参数中物理参数温度、压力、搅拌转速、功率输入、流加数率和质量等
、环境无菌的检测方法有:显微镜检查法、肉汤培养法、平板培养法、发酵过程的异常观察法
、染菌原因: 发酵工艺流程中的各环节漏洞和发酵过程管理不善两个方面。
、实验室中进行菌液发酵方式主要有四种:试管液体培养、浅层液体培养、摇瓶培养、台式发酵罐
、发酵高产菌种选育方法包括自然选育、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原生质体融合
、发酵产物分离提取可分为:预处理、固液分离、初步纯化、精细纯化和成品加工等五个主要过程。
、 发酵过程主要分析项目 :pH、排气氧、排气CO2和呼吸熵、糖含量、氨基氮和氨氮、磷含量、菌浓度和菌形态。
、 微生物调节其代谢采用 酶活性、酶合成量、细胞膜的透性。
、 工业微生物菌种可以来自 自然分离,也可以来自从微生物 菌种保藏机构 单位获取。
2、 发酵工业上常用的糖类主要有 葡萄糖、糖蜜。
2、 工业发酵方式根据所用菌种是单一或是多种可以分为 单一纯种 发酵和 混合 发酵。
、 种子及发酵液进行无菌状况控制常用的方法显微镜检测法、酚红肉汤培养基法、平板画线培养法发酵过程的异常观察法。我国白酒的分类方法多样,香型分白酒可分为种,即 香型酒,以 酒为代表; 香型,以 为代表; 香型,以 酒为代表; 香型,以酒为代表 香型,以 为代表;。
35、污水生物处理的方法按微生物与氧的关系可分为:好氧处理与厌氧处理;按微生物在构筑物中的状态可分为: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
36、污水生物处理的作用机理是:吸附作用、生物氧化和细胞合成作用、絮凝体的形成与絮凝沉淀
37、污水生物处理的类型有:推流式曝气处理、完全混合曝气、接触氧化稳定法、分段布水推流式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氧化塘)式活性污泥法。
38、污水生物膜法类型有: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生物流化床
39、氧化塘活性污泥法的类型有:厌氧塘、好氧塘、兼性塘和曝气塘
40、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有:常规消化池或普通消化池、厌氧生物滤池、厌氧接触法、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41、沼气发酵有:水解和发酵性细菌群、产氢产乙酸菌、耗氢产乙酸菌、食氢产甲烷菌和食乙酸产甲烷菌等五大微生物菌群参与活动。
42、人工制取沼气的基本条件是:、适宜的发酵原料、质优足量的菌种、严格的厌氧环境、适宜的发酵温度、适度的发酵浓度、适宜的酸碱度 。
43、青贮饲料的分类:(1)高水分青贮、(2)低水分青贮、(3)特种青贮(添加剂青贮)。
44、微生物资源开发六大新领域:A 微生物食品、B 微生物饲料、C微生物肥料、D微生物农药、
E微生物能源、F、微生物生态环境保护剂
45、SCP生产的原料有:(1)从甲醇、乙醇、甲烷和多链烷烃等能源物质生产单细胞蛋白、(2)从纤维素、淀粉和糖类等可再生资源生产单细胞蛋白、(3)从甘薯、木薯以及马铃薯等淀粉质原料生产单细胞蛋白、(4)以糖蜜原料生产单细胞蛋白、(5)用纤维素类原料生产单细胞蛋白、(6)从造纸厂、酒精厂、味精厂、豆腐厂、酱油厂等的发酵废液生产单细胞蛋白(7)用玉米芯生产单细胞蛋白
二、简答、论述题
1、发酵过程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温度、ph值、基质浓度如何控制?如何判断发酵终点? P150-174
影响因素有:温度、ph值、溶解氧、基质浓度、泡沫、CO2浓度、空气量、设备管道消毒、杂菌、罐压等
控制:温度—根据菌种特性、生长阶段及培养条件综合选择最适温度,控制手段:热交换。
ph值—根据菌种特性、发酵各阶段要求选择最适ph值,手段:加缓冲剂、弱酸碱、氨水、通风、变温等。基质浓度—根据菌体生长代谢、合成途径选择最适补料时机、方式。手段:中间流加补料、放料
终点判断:根据产物量、残糖、氨基氮含量、菌体形态、ph、外观、黏度、发酵类型、成本构成、有无异常等综合考虑。
2、连续式发酵及特点:p34-36
培养基料液连续输入发酵罐,并同时放出含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