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谨以此论文献给所有关心我、帮助我的人
于文涛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研究
摘 要
本研究于 2012 年 5 月、8 月、11 月和 2013 年 3 月采集黄河三角洲潮间带
D1 、D2 、D3 和 D4 断面及黄河下游沉积物表层样和柱状样,通过研究黄河三角
洲潮间带有机碳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利用稳定同位素 δ13C 和有机分子示踪
相结合的方式,从分子水平上了解有机碳来源、迁移转化和埋藏过程,理解黄河
口潮间带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主要结论如下。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的范围为 0.06-0.40% ,平均为
0.19%,总体上呈现出由黄河口门附近中部潮间带向南北方向逐渐降低的空间分
布规律及 11月8 月5 月3 月的季节分布规律;垂向上有机碳含量为0.13-0.35%,
平均为 0.20% ,从表层到底层无明显趋势;黄河下游有机碳含量较低,仅为
0.08-0.16%,平均为 0.13%,且河道中部含量最低。
黄河口潮间带表层沉积物 δ13C 值范围为-20.4‰至-24.3‰,黄河下游表层沉
积物 δ13C 值范围为-25.1‰至-26.3‰,垂向上 δ13C 为-23.6‰至-24.6‰,均表现为
陆源和海源的混合输入,且黄河下游受陆源影响较大; 5 月和 8 月陆源贡献大
于海源,分别为 51.6%和 55.8%,11 月和 3 月海源的贡献较大,分别为 54.6%和
62.1% 。
黄河口潮间带沉积物中不同形态脂类物质检出脂肪酸分子 36 种,包括 14
种正构饱和脂肪酸、4 种支链脂肪酸、11 种单不饱和脂肪酸和 7 种多不饱和脂肪
酸;检出中性脂分子 3 类 22 种,包括植醇、10 种甾醇分子和 11 种脂肪醇分子。
黄河口潮间带表层沉积物总脂肪酸含量为 13.46-98.56 µg/g(dry),平均40.18
µg/g(dry);其中游离态脂肪酸占据主要优势,约占总脂肪酸的 28.4-86.7%,平均
58.4% 。总脂肪酸含量呈现 3 月5 月11 月8 月的季节分布规律,且与总有机碳
分布无显著相关性;3 月和 8 月脂肪酸含量由黄河口北部向南部潮间带逐渐降低,
南部潮间带脂肪酸含量约为北部潮间带的 50% 。总脂肪酸含量从表层至底层先减
少再增加而后缓慢减少直至稳定,为 9.04-28.37 µg/g(dry),平均 17.66 µg/g(dry);
其中游离态脂肪酸占主要优势,约为 37.7-59.3%,平均49.4% 。黄河下游表层沉
积物总脂肪酸含量为 5.72-34.42 µg/g(dry),平均 17.19 µg/g(dry) 。其中皂化结合
态脂肪酸比重略大,约为 24.5-77.7%,平均46.9% 。
I
万方数据
黄河口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性脂含量范围为 4.48-12.08 µg/g(dry),平均 6.82
µg/g(dry),总体上呈现 11 月3 月5 月8 月的季节变化规律。其中游离态中性
脂占据主要优势,约占总中性脂的 73.8-96.7%,平均 86.6% 。总中性脂含量的垂
直方向变化与脂肪酸一致,从表层至底层先增加再减少随后又缓慢增加直至稳
定,为 1.05-3.11 µg/g(dry),平均2.25 µg/g(dry) ;其中0-4cm 层段,游离态中性
脂所占比例较大,最高达 4.32 μg/g(dry) ;深层皂化结合态中性脂所占比例显著增
加,最大值约占总中性脂的 52.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