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万隽 汉末三国长沙族群关系与大姓研究之一——汉末部份
早期中國史研究 第二卷第一期 June 2010
漢末三國長沙族群關係與大姓研究
之一──漢末部分
王萬雋∗
東漢晚年的長沙當地有許多蠻族的活動,但限於資料,文獻中反
映的族群關係主要以衝突的叛亂為主。本文試圖著重分析新出土的《長
沙東牌樓東漢簡牘》,並結合傳世文獻以討論東漢靈帝時(168-188)
長沙地區的地方大姓與族群關係。討論大姓的方式是透過當地人物擔
任地方掾屬的情況加以判斷,區分為郡級和縣級;而是否為蠻族則以
姓氏為主要判斷的標準。傳世文獻僅知東漢的長沙大姓為桓姓,但透
過《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卻可發現當地的大姓還有10姓,就數量來
說,蠻略多;但在層級上,則漢人勢力略大。
另外,透過郡縣的規劃以及叛亂情形的走向與分佈,則似乎可以
看到由西漢到東漢中期,在整個荊州南部四郡當有許多蠻族被納入到
政府的管轄之中。因此,《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顯示出的蠻族大姓當
可由此理解,有些蠻族大姓甚至在蠻族叛亂時站在政府的一方平定亂
事。因此,長沙當地的蠻漢關係不能簡單視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
係,同樣也有階級的因素夾雜其中。
關鍵詞:漢末 族群關係 地方大姓 長沙 《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
∗ 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43
.44 .王萬雋
前 言
一、傳世文獻所載漢末長沙姓氏
二、《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中的長沙大姓
三、由秦漢魏晉南北朝的蠻姓看長沙大姓
四、荊南四郡的長沙武陵蠻
五、地方大姓與長沙武陵蠻
六、結 語
前 言
自 1997年在長沙走馬樓發現大量吳簡以來,十餘年間陸
續在長沙所清理出的吳簡和漢簡無疑成為近年來關注的重要
史料。伴隨著《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長沙東牌樓東漢
簡牘》陸續出版,其中所含有訊息為研究中國三國時期南方
的戶籍、賦稅、土地、地方行政等制度,以及聚落組織等方
面提供了莫大的幫助,揭開了過去無法了解的面向。此外,
因為長沙屬於蠻夷聚集之地,也有若干學者進行族群方面的
討論。這可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從吳簡與東漢簡中直接的
記載討論;1另一種則是透過姓氏討論可能存在的蠻姓,以說
1 如王素,〈說「夷民」──讀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劄記〉,《故宮博物院
院刊》,2004年第5期(北京),頁49-52 ;羅新,〈王化與山險──中古早
漢末三國長沙族群關係與大姓研究之一 .45 .
2
明當地蠻族存在的可狀況。 就前一種方式來說,因為直接的
記載不多,目前吳簡只發現四條,東漢簡也僅一條,足以討
論的空間有限,這使得後一種方式成為較能深入研究的途
徑。
由所謂的「蠻姓」進行考察,早在大量的簡牘發現之前
就已有學者進行研究。最重要的當屬陳連慶的《中國古代少
數民族姓氏研究》,除了北方以外,此書同時考察了秦漢魏
晉南北朝南方非漢民族的姓氏,對此後這方面研究奠下厚實
的基礎。3而後根據吳簡所做的研究,較為整體性的則屬滿田
剛和魏斌的研究,他們皆透過吳簡姓氏的統計資料試圖說明
長沙一帶可能存在著大量的蠻族,且透過蠻姓說明其中可能
的族群身分。雖然他們都已建立整體的圖像,但這方面的討
論仍有不足之處:(一)有將某些姓氏與族群畫上等號的缺
失,也就是某些姓氏屬於蠻姓,其他則屬於漢姓,而忽略了
某些姓氏同時存在於漢蠻之中。南方蠻族就目前不管是在傳
世文獻或是出土簡牘之中,多為漢式單姓,他們得姓的過程
期南方諸蠻歷史命運之概觀〉,《歷史研究》,2009年第2期(北京),頁
16-20 。
2 最早有如高敏,〈從《嘉禾吏民田家莂 》看長沙郡一帶的民情風俗與社會
經濟狀況〉,《中州學刊》,2000年第5期(鄭州),後收入氏著,《長沙
走馬樓簡牘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頁36-43 。也有
單一姓氏的考察,如王子今、馬振賢,〈烝姓的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