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聚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注聚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对策 利用微生物的在位繁殖和自然界面趋向性,微观调剖,洗脱剩余油,特别是盲孔积油。 利用调剖等配套技术将微生物调整到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域。 聚合物驱油藏特点 采出程度高,剩余油分散 内源微生物丰富 激活内源微生物 内、外源微生物结合,好氧、厌氧菌协同作用,配套其它措施,共同提高采收率 好氧菌 厌氧菌 微 生 物 驱 油 1、内源微生物——群落分析(中一区馆3) 实验结果表明:试验区块内源微生物的物种和数量都比较丰富。 单位(个/mL) 3C15 6-13 7N11 8X815 G1-6 Z1-6 平板计数 nd nd nd nd nd nd SRB 1.4*103 0.9 0 45 250 95 TGB nd nd nd nd 9.5 2.5 HOB nd nd nd nd nd nd IB nd nd nd nd nd nd MPB 25 50 50 25 2.5 25 DNB nd nd nd nd nd nd — G16 Z16 613 7N11 3C15 815 内源菌培养计数 内源微生物分子生态分析 微 生 物 驱 油 1、内源微生物——激活实验 G1-6 中1-6 表面张力 (mN/m) 43 39 镜检计数 (个/mL) 5×107 1×108 注入水在加入激活剂好氧培养后,内源微生物可激活到108个/ml,并且产生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使注入水表面张力有所降低 空白 激活后 以玉米淀粉水解物为基础的激活剂的激活效果 微 生 物 驱 油 2、外源微生物筛选 根据中一区Ng3油藏特点和流体性质,筛选4株外源菌种 嗜热解烃菌 DM-2 高乳化性能菌 A1 产表活剂菌种 ZJ-3 厌氧菌种 B2 适应中一区Ng3高温高盐油藏环境。 微 生 物 驱 油 2、外源微生物筛选 细菌作用前 细菌作用后 细菌乳化原油 细菌 空白对照 细菌从油砂表面剥离原油 微 生 物 驱 油 2、外源微生物筛选 a水驱后              原油滞留于盲管     微生物启动盲管原油实验 图中可以看出,微生物对盲管中的剩余油至少产生了2种作用,即乳化作用和产气作用。图a与图c相比,剩余油明显减少,说明微生物对肓管中的剩余油具启动作用。 b注微生物后 盲管中的原油发生了膨胀,原油中有明显的气泡存在 c二次水驱后 盲管中的原油变少 微 生 物 驱 油 2、外源微生物筛选 油藏适应性实验 菌种名称 细菌密度 表面张力 ZJ-3 3.0×107 44.9 B2 3.0×107 43.7 DM2 1.5×107 45.3 A1 1.0×107 48.1 地层水空白 ND 69.3 以5%的接种量接入到40ml地层水配制的培养基中,转入容量为66ml耐压钢罐,采用O2(好氧菌)或N2(厌氧菌)升高压力至10MPa。65℃培养72h后测试菌种密度、表面张力。 菌种能够适应试验区块的油藏环境。 微 生 物 驱 油 3、物模驱油实验 填砂岩心,模拟中一区Ng3油藏条件和开发过程 孤岛中一区Ng3 油水样 实验温度:70℃ 模拟渗透率2.5μm2 左右 模拟过程 一次水驱,驱至出口含水98% 聚合物驱(注入0.3PV1200mg/L的Polymer3503S) 二次水驱至出口含水98% 注入微生物,70℃下恒温培养15天 三次水驱(后续水驱) 微 生 物 驱 油 单管岩心 在聚驱后采出程度到70%的情况下 ,仍能提高采收率2%-3%。 3、物模驱油实验 微 生 物 驱 油 岩心序号 孔隙度/% 渗透率/μm2 原始含油/mL 一次驱油效率/% 综合驱油效率/% 聚驱油效率/% 综合聚驱油效率/% 细菌注入 培养时间/天 驱油效率/% Ah 40 5.2 244 51 43 17 14 空白 15 0.6 Al 37 1.8 226 34 12 Bh 39 4.7 240 58 39 21 14 内源营养0.3PV 21 4.4 Bl 37 1.6 236 21 7 Ch 40 5.0 248 57 46 16 16 外源0.3PV 15 5.7 Cl 36 1.8 230 35 16   采用双管模型,聚合物驱后采出程度52%-62%,继续采用微生物驱,结果,内源微生物和外源组合菌的驱油效率分别达到了4.4%和5.7%。本次实验说明聚合物驱后,微生物仍具有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巨大潜力。 双管岩心 3、物模驱油实验 微 生 物 驱 油 胜利采油院 OIL PRODUCTION TECH. INST. 聚合物驱后油藏内源微生物的种群和数量都比较丰富,结合中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