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域岩石圈结构演化虚拟现实表达.pdfVIP

浅谈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域岩石圈结构演化虚拟现实表达.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域岩石圈结构演化 虚拟现实表达1 许惠平,陈越,陈华根,廖晓留,王智博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 E-mail :xuhuiping@ 摘 要:为了充分表达青藏高原岩石圈演化,根据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图所提供的重力异 常资料,结合断面域的磁测资料、地震、大地电磁、大地热流和综合解释等资料的基础上, 利用GM -SYS 反演软件进行精细断面反演得到断面域地下结构,进而构建现代岩石圈三维 结构模型。研究在详细收集研究近二十多年来青藏高原形成和隆升模型的基础上,以Sun-Lin Chung 、Mei-Fei Chu 提出的青藏高原构造动力学模型和 Wang Zejiu, Wu Gongjian, Xiao Xuchang 在“GLOBAL GEOSCIENCE TRANSECT GOLMUD-EJIN TRANSECT, CHINA”提 出的青藏高原大陆板块漂移的动力模型为基础,构建不同地质时代断面域可能的岩石圈三维 结构模型,并以之为描述断面域构造演化的关键帧。以OpenGLVC++.NET 作为软件开发 平台,研制了虚拟现实表达系统软件,通过计算得到关键帧之间的中间帧。根据不同地质年 代中断面构造演化的具体过程,以时间序为准即时演算得到反映整个构造演化史的三维过 程,最终实现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构造演化历史的动态虚拟现实可视化表达来再现青藏高 原岩石圈演化和动力学过程。 关键词: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青藏高原,虚拟现实,岩石圈演化,动力学过程 0 .前言 亚东一格尔木地学断面纵贯青藏高原,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北纬36°25´,东经94°55´ ), 往南经昆仑山口、沱沱河、唐古拉山口和西藏自治区的安多、当雄、拉萨、亚东(北纬27°32´, 东经89°00´),全长约1400 km,宽约100 km。此断面穿越的地体由南到北划分为喜马拉雅 地体、雅鲁藏布江地体、冈底斯地体、羌塘地体、巴颜喀拉地体、南昆仑地体和北昆仑地体。 图1 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位置图示意图 上世纪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的研究对揭示出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基本结构、组成、演化和 地球动力学过程学者们提出了许多观点。如高锐、崔文军、Yang Yu 、李廷栋等[1]-[6]指出了 印度板块在南缘向喜马拉雅山下俯冲、阿拉善地块在北缘向高原下楔入的证据,它们构成了 1 本课题得到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地学断面的虚拟现实技术及岩石圈反演的动态 模拟研究”(课题编号: 20030247043 )的资助。 - 1 - 使高 原隆升的主要驱动力。青藏高原是一个由8 个地体拼合的大陆。高原内部地壳20~ 30 km 。深度附近普遍发育低速高导层,它是构造应力去偶层,其上地壳脆性变形。逆冲叠 覆,缩短增厚;其下地壳结构横向变化大,韧性变形。藏南下地壳(50~70 km )速度发生 逆转;而藏北下地壳速度增高并呈梯度变化,具有双莫霍面特征。高原莫霍面起伏变化大, 南北边缘山脉山根特征明显,在高原内部缝合带两侧莫霍面多有断错。虽然高原地壳巨厚, 但是岩石圈地幔并没有增厚。高原隆升经历了俯冲碰撞(K2 一E2 )、会聚挤压(E3 — N1)、 及均衡调整(N2 一 Q )3 个阶段。青藏高原岩石圈现今处于双向挤压的动力学环境,莫霍 面的不稳定变化,岩石圈地幔下沉等因素引起的壳幔之间和岩石圈与软流圈之间的相互作 用,地壳的走滑与拉伸作用,是维持高原现今高度和范围的主要动力学因素。当然,还有许 [7] 多问题有待于对已有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研究 。 1.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 [8-26] 许多学者对青藏的形成和隆升提出了多种观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