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故事创意手册.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好莱坞故事创意手册

好的创意和糟糕的创意之间有一道鸿沟,但有时候它们其实是一回事,关键在于,创意的使用者是否有能力赋予其合乎逻辑的剧情和真实丰富的情感。另一条箴言是:好的创意完全可以重复使用……但这一条不适用于那些三流编剧和二流的导演,低质量的重复,有将整部电影拽入毁灭边缘的危险。当代电影,特别是在好莱坞,编剧电影的时候越来越讲求故事创意,讲究叙述的新奇视角和表现手法,这是它们赖以维持下去并寻求发展的唯一途径。捷径是不存在的。在这方面,包括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在内的全世界最具实力的那些制片公司,都渴望获得一本多快好省的“电影创意圣经”或“好故事百科全书”。这种东西不会从天而降,但在众多阐述电影剧本创作原理的书籍当中,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深切关注,它深入浅出,并货真价实地令无数导演、编剧、评论家和制片人从中受益。在这本书的序言中,罗伯特·麦基警告那些未来的投机取巧者们,他说,“任何兜售商业成功范本和故事速成模式的说法,都纯属无稽之谈……没有人需要一本重炒好莱坞残羹冷炙的菜谱。”不过,当代好莱坞的现实却似乎并非如此,这头无法停止脚步的商业巨兽在过去10年里拍摄了历史上最多的续集、翻拍片和漫画电影,原因何在?《故事》一书描述了这样一段事实,很说明问题:“到90年代,好莱坞的剧本开发成本已经攀升到每年五亿多美元,其中有四分之三都付给了作家去选定或改写一些永远不可能投拍的电影。尽管耗资超过五亿,而且剧本开发人员总是竭尽所能,好莱坞还是找不到比他们实际投拍的影片更好的东西。难以令人相信的事实是,我们每年从银幕上看到的东西,就合理地反映了近年来剧作家所能达到的最好水平。”这一判断应该受到足够重视,不仅是好莱坞,中国电影在最近几年的现实也同样不容乐观,甚至显然更糟。最近几年,与好莱坞电影原创能力衰退形成鲜明对比的貌似是美剧复兴,但在2006年前后,随着《24》、《迷失》等时髦剧集所代表的魅力半衰期的快速缩短,疯狂迷恋美剧的观众们也开始感到最初几年那种层出不穷的新意正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题材和创意的彼此抄袭令人越来越感到厌烦。和罗伯特·麦基的观点略有不同,在故事创意的彼此借鉴这个问题上,我倾向于肯定“复制”的价值,问题不在于可不可以借鉴(好的作品总是在彼此借鉴的),而在于复制是否卓有成效。一个好的创意如同电源,可以点燃任何形式的灯泡,令人不快的其实是那些习惯于盗窃别人的灯泡,而从不试图去了解电源为何物的蠢材。如果说诞生于1979年的电影《异形》是个绝顶聪明的创意,它将“人的异化”和“人类对未来的恐惧”这一主题推向一个高潮,那么此后它所派生出的一系列异形电影,事实上都是在不断复制这一成功并逐步耗尽它的内部电量,而2004年的《异形大战铁血战士》,则是利用了两个创意叠加的粗野方法“创造”了一个新类型?!某种程度上讲,这仍然属于创意范畴,但看上去已经相当愚蠢。在商业类型片的世界里,好创意是可以反复使用并被广泛证实确实行之有效的,最简单的方法比如转换故事类型或背景,将男女主角换成更大牌的明星,追加制作和宣传成本到足以引起最多媒体重视的程度……但操作时需要巧妙掌握规律并最大程度地获取新形式。事实上,好莱坞在这方面的成功例子并不罕见,本文旨在对此提供一种思路,并对好莱坞最近十年那些相当精彩的故事创意及其附属品的运行规律进行举例说明,如果竟能对中国的电影创作者们有所启发,当然最好不过。第一种创意:死去的人 1999年,年仅28岁的印度导演奈特·希亚马兰在好莱坞拍摄了惊悚电影《第六感》,影片讲述了一个儿童心理学专家(布鲁斯·威利)试图帮助一个可以与鬼魂进行沟通并深受其困扰的男孩(海利·乔·奥斯蒙德),就在他开始取得重大进展之时,他却惊骇地发现,自己之所以可以和男孩进行沟通,并获知“另一世界”的秘密,竟然是因为自己早已在一年前的意外枪击中死亡,他自己就是一个鬼魂!该创意在两年后即被影片《小岛惊魂》成功效法。《第六感》的创意可能得益于导演印度文化背景对死亡的反常规认识,一个对死亡浑然不觉的男人,对自己已经死去多时这一现实感到错愕与惊骇,实在吓到了所有人。而这个创意也绝不是凭空而来,历史上有不少成功小说都曾以死者的主观视角展开叙述,《第六感》只是故意藏匿了“我知道自己已经死了”这个特殊前提,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震惊效果。《小岛惊魂》显然“抄袭”了《第六感》的这一核心创意,但你几乎不会感到雷同,因为它借助妮可·基德曼出众的外貌和表演,貌似远离现代纽约的二战背景,以及西班牙导演阿曼巴不俗的导演手法,营造了一种全然不同的影片氛围,这让人来不及联想,只有当你看完电影走出影院,从观赏电影那种奇妙的非理性中挣脱出来的一刻,才有可能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另一部《第六感》。鉴于复制这一创意的难度较大,而且失败率很高,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好莱坞没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