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朱喜和宋明新儒学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贞节牌坊群 绣花鞋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残忍的童年 “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 ——清人戴震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男人喜欢的 不住把玩的三寸金莲 (3)、积极作用: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 * 【复习与练习】 1、朱熹的“理”以及“理一分殊”包括哪些内 容? 2、朱熹在理气关系上的观点是什么? 3、朱熹如何讲“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 4、朱熹的格物致知论包括哪些内容? 5、朱熹如何讲人欲与天理的关系? * * 【参考读物】 1.《朱子语类》,(宋)黎清德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2.《朱熹集》,(宋)朱熹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束景南:《朱子大传》,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 * 4.陈来:《朱熹哲学研究》,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5.张立文:《朱熹评传》,南京大学出 版社1998年版。 6.高令印、 陈其芳:《福建朱子学》,福建 人民出版社1986版。 7、《朱子一百句》,朱杰人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北宋理学代表人物: 周敦颐 濂学 邵雍 象数学 张载 关学 二程 程颢 程颐兄弟 洛学 司马光 朔学 南宋理学 朱熹 闽学 陆九渊兄弟 江西之学 心学 * 通常是古时用来表彰一些或死了丈夫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而符合当时年代道德要求,流传特异事迹,为其兴建的牌坊建筑。可以说,每一处牌坊下,不是埋葬了一个活泼泼的生命,至少也埋葬了一个女子数十年的青春。 所谓牌坊实际是一种古代形状似门的高大建筑,一般是由封建帝王为表彰臣子功绩所建。贞节牌坊是特指为了表彰封建女性对自己的丈夫坚贞不渝,一生恪守贞节而建立的牌坊。牌坊这种东西到现在已经完全成为历史。偶尔你会在田间,或者有着古老历史的乡村中看到几座,它们已经成为文物部门保护的对象。 * * 朱熹把天理与人欲当作是非的标准,其核心所在是一个“礼”字,这个说法与程颢兄弟所说“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的精神一致。朱熹还说: ?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语类》卷十三) 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同上) * * 不过,从诸多材料可以看出,朱熹也讲天理与人欲的相互联系,讲二者的统一。他说: ? 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个人欲出来。(同上) * * 天理人欲分数有多少。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同上) 天理人欲,无硬定底界,此是两界分上功夫。这边功夫多。那边不到占过来。若这边功夫少,那边必侵过来。(同上) * * 在《朱子语类》里,朱熹对天理与人欲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两者关系有比较具体的讨论: ? 舜功问:“人多要去人欲,不若于天理上理会。理会得天理,人欲自退。”曰:“尧舜说不如此。天理人欲是交界处,不是两个。人心不成都流,只是占得多;道心不成十全,亦是占得多。须是在天理则存天理,在人欲则去人欲。尝爱五峰云‘天理人欲,同行而异情’,此语甚好。”(《语类》卷七十八) * * 朱熹把天理与人欲的关系说成是“交界处”,也就是说彼此可以互相交错。他说: ? 如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圣人与常人皆如此,是同行也。然圣人之情不溺于此,所以与常人异耳。(《语类》卷一0一) * * 尤为重要的是,朱熹所说的“人欲”与人的欲望并非同一概念。在言及周敦颐所谓“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