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殊途同归善与人同张謇与熊希龄慈善事业之比较
殊途同归 善与人同:张謇与熊希龄慈善事业之比较(
曾桂林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摘要】 张謇和熊希龄是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发展史上两位有着重大贡献的著名慈善家。清末民初,他们所从事的各项慈善活动构成了中国慈善事业由传统向近代嬗变进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比较二人慈善思想与活动,可以发现,张、熊都主张以工代赈,重视积极救济的慈善救助方式;都重视慈善教育,并办有相当规模的慈幼机构;都取得相当实效,赢得社会上的广泛赞誉。当然,由于个人经历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不同,他们也存在着慈善动机、慈善活动范围及影响、慈善资金来源、慈善与宗教关系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异同,恰好说明慈善行为亦可殊途同归,善与人同,并由此折射出近代慈善事业发展进程的多元图景。
【关键词】张謇;熊希龄;慈善事业;慈善思想;慈善动机;比较研究
近年来,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史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取得重要进展。综览所有相关论著,不难发现,目前学者们的研究旨趣大都集中于区域社会慈善史,或慈善组织及慈善家的个案研究。[1]至于慈善家个体之间的比较研究,则似未有学人予以重视。在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发展史上,张謇(1853-1926年和熊希龄1870-1937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由传统向近代嬗变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链条,一个环节。本文拟将对张謇、熊希龄二人举办的慈善事业进行比较,辨异析同,这不仅有助于深化认识近代慈善家群体,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近代慈善事业发展进程的全貌。
一
张謇与熊希龄,不仅在清末民初中国政坛上曾风云一时,而且还以慈善活动闻名于世。二人在政见方面虽不完全契合,然亦基本相同,引为良友;而在慈善事业方面则相勖互持,可谓知音。欲完全理解张謇与熊希龄在慈善事业上之业绩,或许先略述两人三十余年的交谊甚有必要。
张熊希龄相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之后。是年,张謇以一甲第一名中状元,熊希龄亦成进士,名列二甲六十三名。朝考后皆入翰林院,两人得以相识,往后张謇亦屡以同岁相称熊希龄。[2](P876)1913年,袁迭电张謇组阁,张“力辞,荐熊希龄袁任熊希龄组阁”[2](P883)。熊10月21日,出任农商总长当日熊与同至总统府,会商大政方针,发表政见宣言及政策。3月,“沪杭甬借款无涉,迁延数年,迄未解决熊希龄、张謇致函汤寿潜浙路国有圆满解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即将召开,国际上出现和平气氛,国内人心亦渴望南北分裂局面早日结束,实现国家统一徐世昌任总统后为收揽人心、敷衍各界,支持南北议和段仍坚持武力统一的主张。9月张謇发出支电表示渴望和平熊希龄、江苏督军李纯分电响应,熊并提出组织和平期成会,以促进和平。1919年,北京组织国际联盟同志会成立,公推梁启超为理事长,张謇、熊希龄同为理事。[2](P887)
1920年华北五省旱魃为虐,二千余万民众沟壑流离,惨不忍睹。熊希龄、汪大燮等人“以博爱之仁,无分国界,矧在域内,痛痒相关,同为血气之伦,皆有拯溺救焚之责”,遂于9月11日“约集同志,公议设立北五省灾区协济会,一面分派人员出发调查,一面广集义捐分股办事”[5](P1375)。张謇闻悉后,14日即电复熊希龄,呼应,称“国有仁者,人可胜天”灾省太多,势难博济,赈灾“因本及标,非以工代赈不可”[6](P431)。30日,张謇又致函熊氏,商议灾赈事宜“与纺织、银行、钱庄、铁业合组一灾赈协会,拟筹百万元,择北省二三县实行工赈。其目分辟河、建闸、凿井、造林,量力所及,不求助于他人,亦不分力于他处。”[4](P353)实业出全数十分之一或三四,招壮丁千人南来,运河局及南通工程处各居其半,分任治河、筑路等工。随后派员前往接洽,以计划之进行。
二
张謇与熊希龄在慈善事业方面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数端:
第一,都重视积极救济的慈善救助方式,主张以工代赈。
近代以来,天灾人祸交相并发,致使众多平民频遭侵袭而荡析离产,饿殍载道。尽管不少慈善团体也积极筹募赈款,进行急赈或散赈,然而灾患频仍,赈济不遑,赈无了期。从长远来说,急赈散赈只是赈灾的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的至善之举。这种近代慈善事业发展的趋向,张謇与熊希龄在从事赈灾不久即已有所注意,并在往后各次慈善救济活动中大力倡导实施。
光绪初年,张謇即以士绅之身参与家乡通州救荒赈济活动。通过这次赈灾,他初步认识到,在灾害频发的社会,急散赈只是消极的救济之举,并不能根治灾患;而必须注重以工代赈,对灾贫民进行教养兼施,才是积极的、彻底的慈善救济之法。1912年淮北大灾之后,继以兵氛,失所之民视前更多。“华洋义赈会发起以工代赈,敦迫进行”[4](P342),张謇以此事和他倡议的导淮有关系,表示赞允,并积极筹措借款,以推进徐淮海地区的工程。1915年夏,南通接连三日遭遇疾风暴雨,江潮上涌,冲毁堤楗,而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