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地区民居建筑的形式和技术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江浙地区民居建筑的形式和技术解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科学基础 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江浙地区民居建筑的形式和技术解析 论文作者:邵金鑫 指导老师:岳鹏 提交时间:2011年4月29日 2.1地理位置。 首先,就地理条件来说,江浙地区比较多的是地质运动构成的湖积平原,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它的显著特点就是与河道有极密切的关系,街巷,建筑布局常随着河的走势延伸,依地形时宽时窄地曲折前行,形成与北方市镇那种宽敞大气截然不同的街巷景观。有此可见其形成发展带有明显的自发性,而这种自发性就是受到地域环境的制约。而且当时南方市镇繁荣拥挤土地珍贵,在这样的独特的社会经济和地理条件下,宽敞的宅地不容易得到,因而在建筑布局上并无定式。民居常依基地的大小、地势灵活布置。在制式上常常是前门临街,后门沿河,前屋是店,后屋是厨房或货库,楼上住家。店中进货靠水运,前街供行人购物与人行交通。在这样的水网密布,田地狭窄而人口密集的江南地区,人们依然可以和谐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善于利用有限的空间,营造出舒适的空间。这种小空间的处理对现在的城镇改造、民居建设都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在现在生活节奏加剧的今天,江南恬静的生活氛围,会给人们烦躁的心灵带来抚慰。 2.2气候条件。 其次,就气候条件来说,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反映在住居形式上都是截然不同的,特别是南北方。江浙一带属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地区,在这种良好的自然条件之下,房屋的朝向多南或多东南,同时这样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建筑类型是相对通透与开敞的。一般建筑做的比较敞开,四面均设门和窗,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并且可以让室内有穿堂风过,南北通风效果好。同时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采用底层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的形式。在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的“合院”里,这种气候条件对建筑的布局形式上产生影响更加显而易见。纵观中国各地民居中合院的变化,会发现因气候和生态效应而引起的南北地域差异。如北京四合院中庭在我国北方城市中具有典型性,方正而宽敞,冬季日照充分,防风沙的的优点。而江浙一带的民居中庭则是我国中庭建筑类型较多的地方。由于气候温暖湿润,中庭形式则灵活多样,最普遍使用的是天井式中庭,天井式中庭常常布置在居住和工作房间廊厅的侧面和背面,因为天井有拔风的“烟囱效应”所以能够构成凉爽又宁静的露天空间。同时作为住宅内部的室外空间,也具有部分生活起居、绿化美化环境等功能,增加了居住的舒适性。 2.3人文环境。 作为地域性差异的要素之一,人文环境对中国民居的影响也意义重大。首先 中国传统文化对民居的影响,中国的乡土民居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在形体上反映出中国宗法社会的礼乐秩序和纲常伦理。一般的民居中会有合院空间,不光是调节采光通风的问题,也是家人活动的场所,老人纳凉晒暖、小孩嬉戏玩耍,其乐融融。在内部空间中有代表传统民居精神的厅堂是一家人内聚的核心场所,是一个在形制上和氛围上都比较严肃的地方,对民居的制式产生很的影响。但不同的地域有会有些许的差异,如江浙文化相对而言,较少受到严格礼制思想的束缚,而更加重视物质生活,更务实际,布局显的更加的灵活与机动。如对厅堂的设置中不一定要在中轴线上,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形等发生相应的变化,更强调与自然的融合,这可能就是地域文化对建筑潜移默化的影响把。同时整体装饰上都受到江南文人文化的深刻影响,追求沉稳、雅致、意趣深远的意境,而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华丽。 2. 4 政治经济。 自古以来江浙地区一直具有非常明显的政治优势。秦汉以来,一直把持着区域政治中心的地位。如杭州,它曾多次成为地方割据政权的首都,在南宋还成了国都。再如三国以后,南京曾为六朝古都,吴、东晋、宋、齐、梁、陈皆建都于此,成为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由此可见江浙地区的政治影响力上可见一斑。政治优势催化着城市的成长,受其影响地方经济蓬勃发展。盐业、农业、丝绸、制瓷、造纸、印刷和造船业等都居当时中国领先地位。早在隋唐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明显南移,“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赋之所出,江淮居多”。大运河的开凿,淮北盐场的建滩,繁华的扬州城应时而起,成为东南财赋、漕运、盐铁转运的中心。唐、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江浙地区经济在全国举足轻重。宋、元之间,松江府妇女黄道婆,从海南岛学来的种植棉和纺纱织布技术,在苏州、浙江北部一带广为传播,促进了苏南、浙北地区手工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明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活跃,社会经济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动。大批官宦富商凭借其雄厚财货,追逐奢侈豪华生活享受,这不仅刺激了社会风尚的变化,而且导致城市风貌随之改观。达官贵人为了张显自己的社会地位,又不能逾越房屋修建制度,所以只有房屋内部大做文章,比如梁、柱、枋的精细雕刻,这些雕刻非常花功夫,雕刻得越精细、越华丽,花的钱也就越多。因此,自明清以来,江浙地区的大型住宅就盛行素色雕刻,相互攀比、争奇斗艳,形成一种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