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TTI值计算和应用
二、TTI法的基本概念 现代石油成因研究证明,有机质成烃演化过程中温度和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确切地说,温度与成烃量呈指数关系,时间与成烃量呈正线性关系。基于上述思想,洛帕廷于 1969—1971年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法,根据时间、温度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即时间—温度指数(简称TTI值)。这个方法经威普莱斯(1980)的补充和发展,在油气勘探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基本公式如下: △i(成熟度)=△ti ·γi = △ti ·rn 式中△ti代表i温度间隔沉积所对应的时间,γ为温度因子,γ=rn表示温度与成熟度呈指数关系;△i为i温度间隔内达到的成熟度。 成熟度是指有机物埋藏后所经历时间内,由于增温效应引起的变化。由于成熟度对有机质的影响是叠加的、不可逆的,所以一个盆地的总成熟度,实际上是每个间隔所获得成熟度的总和。即 三、TTI值计算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作埋藏史曲线 第三步:绘制TTI值计算表 埋藏史恢复 回剥法示意图 压实校正数学模型: “回剥技术”(Back striping ) “回剥法”恢复埋藏史示意图 “回剥法”恢复埋藏史示意图 文221井区埋藏史、热演化史 前参2井埋藏史、热演化史 前梨园洼陷埋藏史、热演化史 泥晶灰岩 颗粒灰岩 砂岩 泥岩 1) 泥晶碳酸盐岩: ?=75.738e-0.0031637Z (0Z1000m) ?=13.5715e-0.0004476Z (1000 Z15000m) 2) 颗粒状碳酸盐岩: ?=66.2538e-0.0019475Z (0mZ1100m) ?=9.05523e-0.0001177Z (1100 Z15000m) 3) 泥岩类: ?=60.0e-0.00024Z (0?Z?2200) ?=104.38e-0.000051Z (Z2200) 4)砂岩类: ?=46.2e-0.00018Z (0?Z2500) ?=84.32e-0.000023Z (Z2500) 不同岩性孔隙度与深度的关系 Van Hint(1978)首次强调定量的压实校正的重要性。汪缉安、熊亮萍等(1984)恢复华北地区的埋藏史时,把现今1500m厚度的沙河街组分别按不同岩性压实校正与未经压实校正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在东营组末和馆陶组末,经过压实校正的古地温比未经校正者提高10~15℃,厚度可增加300~450m。因此,在恢复埋藏史时,不能只凭现今地层剖面上各层厚度进行逐层相减来求得,而必须考虑到压实作用的影响。 埋藏深度 (m) 平均孔 隙度(%) 地层厚度 (m) 50 5000 2500 500 10 20 50 1000 5 600 700 550 同一地层在不同埋藏深度下地层厚度 A. D.Flavey和Ian Deighton(1981)在假定压实过程中岩石骨架体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提出下列压实校正模型公式: 式中 Hi(h)—现今顶界埋深为h(米)的第I层的厚度(米); Hi(Dj)—第j层沉积时埋深为Dj(米)的第I层的厚度(米); ?(z)—孔隙度与埋深的关系。 根据钻井地层分层资料和声波测井资料,由公式可以求解出每一层在不同埋深下的厚度Hi(Dj)。 沉积岩层在沉积形成过程中,自下而上形成了由老到新的一系列地层。 “回剥法技术”就是根据地层形成的时间、空间顺序关系,从上而下恢复地层在各个地质时期的厚度和埋藏深度。 地层由老到新 现今 地质时间 埋藏深度 现今 地质时间 埋藏深度 剥蚀地层 剥蚀地层 孔隙度变化是不可逆的; 同一地层沉积速率(或剥蚀速率)相等; 同一地层(同一井点)只遭到一次剥蚀; 已知剥蚀厚度、剥蚀时间; 已知孔隙度随深度的变化。 埋藏史 分 段 回 剥 技 术 前提条件 ? ? ? ? ? 已知目标层顶、底界埋深,求骨架厚度; 已知目标层顶界埋深和骨架厚度,求地层厚度; 用迭代法求顶界埋深和骨架厚度hs : (1)设初始迭代步长为,把Z1和Z2=Z1+步长代入技术准备1的公式,求hsx; (2)比较hsx 和hs,,有三种情况:如果hsx 相近hs,则结束迭代Z2为地层底界的深度; hsx hs,继续迭代; hsx hs,缩小步长(可除2),重新迭代。 最顶层埋藏史恢复。 埋藏史 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