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艺术欣赏和评论
游客:活在仙境里,太幸福了。 山民:一天到晚,爬坡上坎呵。 感觉知觉 感觉是指艺术品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人脑的反映。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综合性、整体性的把握。 联想想象 双臂残缺的维纳斯仍使人感到完好无缺,以至于没有一种修复方案能令人满意。 饰演林黛玉的演员怎么选怎么演,都不能如人所愿。 这都是因为鉴赏者的联想与想象在心中对作品进行了审美再创造。 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 情感共鸣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 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领悟理解 “悟”本是佛教用语,这里是形容在久久玩味的基础上,对作品深意的忽然领悟。 总的来说,艺术鉴赏是以审美情感为中心,各种心理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所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 请结合《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进行分析: 四、艺术鉴赏的方法 1、涵咏玩味 鉴赏者排除一切外在与内在的干扰,超越理智的,而使自己的精神活动完全专注于艺术品本身,在反复吟诵体味中,展开积极的联想和情感活动,使主体精神深入到作品内在无限宽广生动的艺术情境当中,达到对艺术形象的意境的充分理解,并获得愉快的艺术体验。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2、入后之出 入即“移情”,鉴赏者移情于艺术作品,进入忘我境界,主客体融合为一。“凡读小说者,必常若自化其身焉,入于书中,而为其书之主人翁。”这样,会对艺术品本身产生常常的情感共鸣与理解。 一味的“入”会导致美感消失,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界限泯灭,结果艺术世界还原为实际生活,审美鉴赏变成了生活体验。 距离产生美 黛玉听曲,开始是艺术鉴赏。最后变成自伤身世,就是入后未出。 3、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是说鉴赏评论应真得作者本人的用心。而要“以意逆志”需要先了解艺术家的为人,了解他所生活的时代,这就是要“知人论世”。 在对艺术品进行欣赏和审美判断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将自己的认识升华到理论的高度,然后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就是逐步由艺术鉴赏而进入艺术评论的领域了。 五、艺术评论 1、艺术评论的特征与功用 艺术评论也是再创造的过程,它应该独立客观具有科学性与学科性。它可以反映社会的审美需求,促进社会欣赏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艺术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2、艺术评论的类型 主要有:论著体、小品体、笺注体。 3、艺术评论的方法角度 大致分为:社会历史批评、本体批评、印象批评、主体批评、接受批评。 * 《父亲》创作于1979年夏天,1981年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一等奖。罗中立:那四年,是一次最彻底的释放 曹俊杰 高考往事 “报名截止的那天傍晚,罗中立沿着大巴山脚下的周河,走了20里路,才来到县城,可白天报名已经结束。他来到招考老师的招待所,找到招生办的老师,好说歹说才让他们‘看在川美附中的面子上’,临时在报名表上添了个罗中立的名字,于是成为考区最后一个报名的考生” 重庆画家罗中立,喜欢用“阴差阳错”来感叹自己的人生道路。就如同三十年前的那个夜晚,他在女朋友的劝说下,极不情愿地沿着河边走了20里路来到县城,挤上了高考报名的最后一班车。三十年后,他已是当初自己报考的这所西南重镇美术学院的院长。 大巴山脚下的“罗锅” 若不是三十年前那场著名的考试,罗中立到今天可能只是一个穷乡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