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  【摘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本文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和辨证分型等几个方面叙述该病的治疗。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是慢性胃炎的一个类型,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是胃癌的癌前疾病(状态),已引起国内外医学者的广泛重视和研究。西医对CAG常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对CAG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中西医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病因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属于“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一般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其他胃炎失治误治等原因迁延日久而致,主要有痞、满、胀、痛和纳差等表现。患者长期为其所苦,生活质量下降,疾病发展往往虚实夹杂,因虚致实,因虚致瘀,病程迁延。   2 病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于外感邪气、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情志失调等原因伤及脾胃,或脾胃素虚,内外之邪相乘,脾失运化,水湿停聚,郁而化热致湿热内蕴;湿热久羁,耗伤津液,渐至胃阴亏虚;脾气亏虚,若又感寒邪,脾失温煦,致脾阳亏虚;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病久则气血化生乏源致气血双亏。刘启泉等[1]认为CAG的基本病机是气机郁滞、湿浊中阻、热毒蕴结、瘀血停滞、阴液亏虚等相互影响,最终导致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胃络瘀阻。王长洪[2]认为病机关键是虚、滞、热、瘀,强调虚是本质,滞是核心。周文学[3]则认为其病机不外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瘀血阻滞等几个方面,但基本病机是以脾胃虚弱、升降失常为本,热毒侵袭、肝胃郁热为标,久病入里、气血瘀滞为变。 3 治疗原则 王常松[4]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原则应为:(1)疏肝和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功能的正常与否,与肝之疏泄和调畅气血的运行密不可分。肝为刚脏,喜调达而主疏泄。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横逆于胃,导致胃不适、胀痛。《沈氏尊生书》中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因此,治疗应疏肝和胃,调畅气机,以达和胃、安胃之目的。(2)健脾和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胃为水谷之海,腐熟水谷的功能有赖于脾之升清,胃之降浊 且脾胃同处中州,互为表里,生理功能上相连,病理上相互影响。脾主升,胃主降,而慢性萎缩性胃炎由于诸种病因所致脾胃功能的紊乱,升降失司,日久脾胃虚弱,则诸症皆显。因此,本病的治疗应注重调脾健胃,升降相因。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3)调气活血:胃为多气多血之府,肝脾胃功能的紊乱,胃病之初期尚在气分,日久入血,发展至萎缩性胃炎时,瘀血之象渐现。“久病多瘀”,一方面,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因肝脾胃功能的失和,导致气机不畅,必然引起血行壅滞,产生血瘀征象;另一方面,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一般病情迁延,渐致脾胃气虚,气为血之帅,气虚无力助血行,而致血瘀;血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病理因素,血瘀又加重气滞和气虚。血为气之母,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最终气血两虚。因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过程中,要辨清行气活血、补气行血和气血双补,且重视活血化瘀在治疗本病中的地位,并贯彻整个治疗始终。(4)补虚泄实: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较长,“久病多虚”,因此本病性质属虚实夹杂,因虚而实。因此,治疗要掌握补虚、泻实、攻补兼施及攻补轻重之妙。陈国富[5]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原则为:①健脾助运,标本兼顾;②辛温通阳,调理气机;③准确辨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4 辨证分型 4.1 肝胃不和型 胃脘胀满不适,撑胀连胁,嗳气嘈杂,每因情志诱发或加重,苔多薄白,脉沉弦。肝喜调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舒,肝失疏泄,胁为肝经走行之所,故撑胀连胁;肝郁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胃脘胀满不适,嗳气嘈杂;情志不和,则肝郁愈加,所以每因情志而诱发或加重。治疗当疏肝和胃,佐以活血化瘀,方选柴胡疏肝散化裁。方中柴胡、芍药、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甘草理气和中。纳差者加神曲、麦芽之类;若肝郁化热之象,忌投大苦大寒之品,酌加沙参、麦冬、石斛之品;本型属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瘀血之象方显或较轻,不宜用活血化瘀之峻剂,可酌加当归、红花、鸡血藤等活血化瘀之类,且用量宜轻,活血不伤正。 4.2 脾虚湿热型 腹胀纳差,大便稀溏,头身困重,口中粘腻,舌质红,苔黄腻,脉虚濡数。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谷不化,则腹胀纳差,大便稀溏; 脾虚湿积,从热化或水湿郁而化热,而致湿热为患,如薛生白所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热壅滞,清阳不展,则头身困重。湿热上泛于口,则口中粘腻。治宜益气健脾,清利湿热,佐以活血化瘀,方用参苓白术散合二妙散化裁。方中四君平补脾胃之气,佐以扁豆、薏仁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