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来县简介.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徽省来县简介

安徽省来安县简介来安县,地处安徽省滁州市东部。古名棠邑,西汉始称建阳,南朝设置新昌郡,唐朝划出清流县东部建立永阳县,南唐改称来安县,邮政编码为239200[1]。来安区位独特,是安徽省距六朝古都南京最近的县,属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层,所辖的汊河镇与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相邻,离南京长江一桥仅12公里。全县辖12个乡镇,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国土面积1481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来安交通便捷,沪宁洛高速公路、104国道和312省道贯穿境内,津浦铁路、合宁铁路和京沪高速铁路倚县而过;县城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公里,离津浦铁路滁州站仅10公里;内河航运直通长江。中文名称:来安外文名称:Laian别 名:建阳、永阳、顿丘、包田之都行政区类别:县所属地区:安徽省滁州市下辖地区;新安镇等8镇4乡政府驻地;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塔山中路电话区号;0550邮政区码:239200地理位:安徽省东部,滁河西岸面 积1481平方公里人 口50万人(2011年)方 言江淮官话洪巢片南京小气候条件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著名景点白鹭岛生态旅游区、皖东烈士陵园等机 场南京马鞍国际机场火车站滁州北站、滁州站车牌代码皖M2生产总值108.5亿元(2013年)汽车站来安汽车站春秋战国 先后为楚、吴、越分踞。西汉 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始置建阳县,后废除。三国 先属吴,后属魏。东晋 属南谯州。南北朝 宋 属南谯郡。梁改南谯郡为北谯郡。隋,开皇(公元 581~ 600年)初,废北谯郡,置滁州。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复置滁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滁州为永阳郡。唐景龙三年(709年)析永阳郡清流县东部置永阳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永阳郡”为“滁州”。南唐升元二年(938年)改永阳县为来安县,县治在今于北双塘乡瓦岗村。宋属滁州,隶属淮南路,后属淮南东路。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迁县治于今县城(新安镇)。元来安属滁州,初隶滁州路,后隶扬州路。明朝来安属滁州。公元1386年,升滁州为直隶州,来安县属之。清朝来安县属江南省滁州。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设安徽省,来安县属安徽省滁州。民国 元年(公元1912年)4月,来安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以后,属安徽省第五专区。1949年元月,来安县解放。4月改属皖北行署滁县专区。1952年4月12日改属安徽省滁县专区。1956年元月12日滁县专区并入安徽省蚌埠专区。1961年4月13日滁县专区脱离蚌埠专区,来安县属滁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滁县专区改名为滁县地区,来安县隶属其不变。1992年底,撤销滁县地区,设立滁州市(地级),来安县属其管辖。[2]行政区划编辑来安县共辖8个镇、4个乡,县城驻新安镇。来安县区划[3]新安镇、半塔镇、水口镇、汊河镇、大英镇、雷官镇、施官镇、舜山镇、三城乡、独山乡、杨郢乡、张山乡。[3]3地理环境编辑位置shadow拍摄日期:?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CenNavi 道道通来安县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来安县地处安徽省东部,长江北岸,与南京市隔江而望,环邻江苏省南京市、淮安市和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及明光市、天长市。县城新安镇距离南京市区60公里、京沪铁路滁州站18公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公里、宁洛高速公路滁州出入口5公里,104国道从南京长江大桥自东向西贯穿全境,与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隔河相邻。来安县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是南京江北的重要门户、安徽的东大门、滁州的副中心城市。[4]气候来安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四季分明。[4]资源来安分布有100多种野生动物和600多种野生植物;粮食年生产能力可达5亿公斤,油料5000万公斤,蔬菜、瓜果、畜禽及水产品等产量可达4亿公斤,盛产大蒜、花红、雷官板鸭等土特产和蜈蚣、夏枯草等中药村;非金属矿藏储量大、品种多、品位高,主要有钾长石、膨润土、玄武岩、石英石等20多种,其中已探明的钾长石分布面积达80平方公里。[5]4人口编辑2011年末全县总户数16.6万户,户籍总人口50.2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9.45‰,下降1.71个千分点;死亡率为8.42‰,增加0.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1.03‰,下降2.41个千分点。5经济编辑综合经济2013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123亿元,增长25.5%;财政收入15.04亿元,增长18.7%;外贸进出口总额1.3亿美元,增长24.6%;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增长115.6%;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9700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10780元,增长14.2%。主要指标实现历史性跨越。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跨入“百亿俱乐部”;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5亿元

文档评论(0)

14441686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