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效学习作业本一沁园春长沙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毛主席诗词。这首词基本上是写实,是一首典型的军旅进行曲,是一幅威武雄壮的雪山行军图。在大雪纷飞、漫天洁白的大环境下,毛泽东率领十万工农大军,高举红旗,渡过重重难关,向着赣江畔的吉安急速进军。一九三零年二月七日,红军和地方党委召开连席会议(二七会议),决定争取革命首先在江西省胜利,夺取全省政权。军事上是首先攻打吉安,占领后即宣布成立省苏维埃政府。当时红军还未攻占过这么大的县市。二月中,毛泽东率军从广昌向吉安进发。由于蒋介石命令军队向吉安靠拢,红军在中途退回赣南。毛泽东作词,一般先将美丽的大自然描绘在面前,然后再将重大的历史事件放在这个壮美的环境之中,从而营造出极为和谐的诗歌意象和典型的文学形象。此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上阕描写行军的场面。起句“漫天皆白”全景展现了恶劣的行军气候。“漫”、“皆”二字,充分写出了降雪之大。“雪里行军情更迫”用自然困难与心情的对比,拉大反差,突出了“情更迫”,写出了行军人内心的焦急,使人感到了行军步伐的不断加快,表现出行军队伍对困难的藐视。同时,它也给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疑问:为什么那么急迫?接下来可以看到,在大雪之外还有困难。“高山”、“风”、“大关”都挡在面前。然而“红旗”意象的出现,展现了红军队伍翻山越岭的动人画面,表现出红军战士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下阕回答行军的任务。作者先自问自答,故意不说透。“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站在雩山向吉安望去,只能看到赣江那边风雪迷漫,可见雪还在下,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写得既真实又形象。“命令昨颁”露出底牌,令人眼前一亮:“十万工农下吉安”。原来是十万的群众各路大军要一起会攻吉安。这时,作者不仅回答了行军的目标任务,而且回答了“情更迫”的原因,因为是十万人争相进军,所以要想不落人后就要快走快走再快走。这里一个“下”字,加强了工农武装力量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必胜的信念。 纵观全词,意境壮阔,感情豪放。特别是“行”、“过”、“下”三个动词的运用,串起了整个事件的开始、经过、结尾,使动词的独立性与连贯性达到了高度统一。 《卜算子·咏梅》这首《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读陆游同题词,反其意而作。写于1961年12月(苏教版初一下学期23课),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这首词上阕描写了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词人笔下的梅花,首先是梅花本身,表现了梅花的特点——不畏严寒,开放在坚冰悬崖,同时又不拘于梅花本身,以梅花象征革命者。下阙揭示其精神品格,由外而内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动人景象。全诗以梅言志,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毛泽东写这首诗的含义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能够像梅花一样不向困难屈服,奋起抗争,让中国共产党度过危机。《卜算子·咏梅》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那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他的主战派士气低落,因而十分悲观,整首词十分悲凉,尤其开头渲染了一种冷漠的气氛。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象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偶成这首诗作于抗战最后的岁月,那一段黎明前黑暗的岁月,被无数的人默默地承受,慢慢地想起,又淡淡地吐出。《偶成》不仅仅是那个时候的一首表达革命乐观精神的诗,这样太束缚了《偶成》的境界,它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是诗人历经磨难之后得到的大悟。不同于《雨巷》的创作明显受到中国古典诗歌与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没有“丁香空结雨中愁”那般的低回徘徊和飘忽凄美,《偶成》的字里行间流露着欣喜、希望与坚定,诠释着平凡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凝冰消融,微笑重叠,万物回灵,梦里春醒——“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相对自由的格律反而吟诵出真挚的情韵,不是流光溢彩的华章,却用朴实的轻语诉说生命的真意,不动声色的力量就这样随之渗入听者的内心。也因而,这朴实是不凡的,是绝对不落入俗套的。那是一个笑看人生风云变迁的诗人,或许是在梦里吧?静立于崖边,回想已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