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敌后抗战兵法之十地道战
敌后抗战兵法之十:地道战
在中国电影史上,抗战电影《地道战》缔造了近半个世纪的“放映传奇”,据《中国国防报》文章透露,从1966年到2005年,该片发行拷贝8420部,是世界上印制拷贝数量最多的黑白影片,同时全球有28亿观众看过此片,是世界上观众人次最多的影片。
但也许您不知道,该片实际是一部针对民兵的军事知识教学片,许多内容都是抗战年代冀中平原实际作战的经验总结。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在华北展开残酷的“治安战”,力图短期内荡平中共武装。尤其在冀中平原,面对优势日军的轮番“扫荡”,缺乏地形依托的敌后武装处于极为艰苦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想出种种改造地形的办法,利用地道便是其中最富创意、也最为人知的战术之一,用电影《地道战》导演任旭东的话说,“如果是太平年月,谁会在地道里东躲西藏,我们今天看地道战觉得是‘旷世奇观’,其实那一条条地道都是由国仇家恨生发勾连的”。
从无到有发展壮大
在成规模、成体系的地道出现前,华北百姓就利用家里的地窖掩护过八路军伤员,但由于各家地窖容量有限,同时地窖大都在村内,一旦被发现,很难脱身。
曾任蠡县县委书记的王夫回忆:“1938年冬,敌人改在夜里或拂晓包围村庄,(干部们)在村里睡觉很危险,于是选在野外挖洞藏身。”但挖在村外的地洞也有问题,冬夜人睡在洞里,早晨洞口会往外喷水蒸气,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格外显眼,结果地洞便不得不再由野外转到村里,并且各个地洞之间开始出现隧道衔接,这就逐渐形成了相通的地道网。
原日军第63师团老兵斋藤邦雄回忆,八路军和农民都从事挖地道的工作,为了不让日军发现,他们甚至会用柳条筐把土运到地道以外两三千米的地方抛弃。于是,冀中一带的地下出现了世界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地下工事群。斋藤说,日军曾抓过大量农民和民兵进行拷问,“就我所知道的,这些中国人从未透露过有关地道的一个字。……拥有如此庞大地下工事的冀中,俨然成为令日军头疼的地方,这对八路军来说,应该是一种光荣吧”。
1942年4月17日,冀中区党委发出指示:“部队在基本分散的原则下,依靠民兵威力之发扬,配合爆炸战、地道战,多打小仗,消灭敌人,要利用群众已有的地道和挖新地道对敌人开展爆炸战。”
此后,地道在华北各地也逐渐应用开来,八路军领导人叶剑英曾总结道:“地道战,即在村庄内普遍挖地道,其内有横墙,并村与村相通,洞口多为隐蔽,内有储粮储水及防毒设备,敌来则利用此地道以进行战斗,小股敌则消灭之,大股敌则我从地道中进行转移,伺机以打击之。”
不过,华北军民最初构筑的地道相对简陋,抵御日军破坏的能力有限,像最早开展地道战的蠡县就连续有三任县长牺牲在与地道相关的战斗中,其中县长林青藏在覆盖木板和土的简易地道里,结果被敌人发现牺牲。
不断改进地下长城
在残酷的斗争中,抗日军民很快总结出经验教训,地道功能日趋完善,到1943年,已经出现“三通”(房上、地面、地下)、“四能”(能打、能走、能攻、能守)和“五防”(防水、防毒、防烟、防火、防破坏)的战斗堡垒,不少地道里有秘密会议室、厕所、给水处,并有防毒、防火、防烟等设备,犹如地下村庄。
此外,为了更好地打击敌人,地道还与地上工事连接,各村街口、街道都有隐蔽枪眼,在辽阔的华北平原上形成可攻可守的“地下长城”。
以正定县高平村为例,当时村内地道长30多千米,户户通、街街连,能打能防,号称“地上一个高平村,地下一个高平村”。
这种“升级”后的地道战令敌人举步维艰,日军战报中称:“部队在行动中经常受到来自住房的窗口、墙上、丘陵树林中的突然射击。偶尔发现敌人,紧追过去,却无影无踪。以后得知他们挖有地道,地道的入口设在仓库、枯井、小丘的洞穴等处,地道四通八达,甚至有地下集合的场所……我军总像是和鼹鼠作战,旷费时日,真想举手服输。”
在“扫荡”中,日军处处感到人民战争的威力,他们坦承:“沙河、木道沟河(均为地名)沿岸一带地区,素有中共平原根据地模范区之称,交通壕、地道建筑非常普遍,几乎所有村庄都有地下设施,甚至有相距七八千米的三个村庄用地道连接起来。而且农村的老百姓抗日意识很强,形成半农半兵状态,因此各部队在推行‘肃正工作’(实为‘扫荡’)时极为困难。”
1945年5月4日凌晨,正定、灵寿、行唐、新乐等地日伪军千余人集中偷袭高平村,该村民兵早有察觉,立即将全村划分为五个战区。战斗于当天拂晓打响,民兵进入战斗岗位,剩下的男女老幼则钻进地道。日伪军先由东北口发动进攻,守卫在这里的民兵突然从地道钻出来,爬上房顶制高点,用手榴弹毙伤敌人14名。待敌人进入高平村内,一发发子弹又从墙角、街边、土堆、马厩等隐蔽处同时射出。在“影子对手”面前,日军火炮、机枪完全派不上用场,只能落荒而逃。
据统计,1943年春至1945年5月,日军曾多次进攻高平村,其中较大合围进攻就有5次,但没有一次能够消灭高平村民兵。
清苑县冉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