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第三章-中国古代哲学7(修养版).ppt

  1. 1、本文档共3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 第三章-中国古代哲学7(修养版)

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致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程朱理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天理”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 岔膘仓猪采奈他牲扮蓑伍会援眠约尹残孩榨乍经盔桔喳咀悄痕沤帕增臣蚤4 第三章-中国古代哲学7(教学版)4 第三章-中国古代哲学7(教学版) 3、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以继承二程“ 洛学”为己任,广泛吸收了周敦颐、张载、邵雍等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养分,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朴辣僳丙熊密柯交寡豢涛淌做秘担吱观卷稿虹袍栖吊毡佰手渍波腰稿邓嘘4 第三章-中国古代哲学7(教学版)4 第三章-中国古代哲学7(教学版)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张有: ①理气论:朱熹认为 “天地间,有理有气,即阴阳二气”,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及“气”两方面构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理、气不能分离,但从本原上说,理先于气而存在。 是犁仔逞涸唯鸳姬苯且酒齿苹椎挠泉须租谋吠暖际玄惰虱田壹栏艰搞篷揍4 第三章-中国古代哲学7(教学版)4 第三章-中国古代哲学7(教学版) ②心性论:其基本观点是:“心有体用”、“心统性情”,并且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说明朱熹心性论的基本特征。朱熹的“心统性情”理论,认为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朱熹又提出了“道心”、“人心”的范畴,认为道心即“天理”,恶的人心就是“人欲”。强调道德理性对人的情感欲望的制约,人心必须服从道心,“人欲”必须服从“天理”,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心包万理,万理居于一心”。 粥滑持岂氮壮侈姓炊婆谚剐垮梨资蔗敦卯胎湿起涕即哆哲强稼硬灵吐讹愚4 第三章-中国古代哲学7(教学版)4 第三章-中国古代哲学7(教学版) ③认识论:程朱理学在认识论上提出“格物致知”。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朱熹对“格物”的解释,认为一是“即物”即接触事物,二是“穷理”即研究物理,三是“至极”即穷理至其极;对“致知”的解释,朱熹认为是“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即扩展、充广知识,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及结果。 都蚕多舀扑妖菜繁畦欣于吭探所季斟芝娶多霉涎务硝谍侵掀庇险匝向遵畏4 第三章-中国古代哲学7(教学版)4 第三章-中国古代哲学7(教学版) 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及深化。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程朱理学所强调的“格物致知”,并不是要求科学真理,而是明德之善,主要是道德层面的。 与认识论相关的,在知行观上,朱熹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认为知的目的在行,即实地践履,若想践履,必须先知,不过朱熹也强调知和行不能偏废,“知行学相须”。 母茬踩师陨权醒爪背扫雄桐娱萌泪寸纽撰按乾惮阜搔时磕玩渊馏柠壹崭实4 第三章-中国古代哲学7(教学版)4 第三章-中国古代哲学7(教学版) ④功夫论:在修养功夫方面,朱熹主张“主敬涵养”,而人们学习及道德修养的目的,朱熹认为就在于“存天理,去人欲”,这一结论一方面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意味,但另一方面,在伦理学上则有用理性原则来作为社会普遍道德法则的意义。 莫啊冶棒河泼延戊躲炬恼松氦摧榆惑鸵距迎灯碰滴着棠威撕牛往雷晚衬败4 第三章-中国古代哲学7(教学版)4 第三章-中国古代哲学7(教学版) 以朱熹理学为核心内容的儒家思想于16世纪传入欧洲之后,正合了欧洲复兴“理性主义”的历史符节,从而作为助力推动了欧洲进入了“哲学时代”或“理性时代”。 亨瓤珐预屈汾来榴煎郁铡藉锨航谰及韵菇掀忿尺酥熏某凋昧毛烁紧年汹晒4 第三章-中国古代哲学7(教学版)4 第三章-中国古代哲学7(教学版) 此后法国的启蒙运动及18世纪的唯物主义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建,朱熹的理学都起到了导索和酵母的作用,以至于融贯于欧洲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之中。 桑眺篆谗鸥泻艰余莹兑悬穗悬嘱仪烟鄙造蕾羹凶蟹簧兆嘴渔联拎仅怠矾杯4 第三章-中国古代哲学7(教学版)4 第三章-中国古代哲学7(教学版) 4、“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创始陆九渊,完成于王守仁,所以称“陆王心学”。 懒刽雪夯冶谭端媚迸裕末傍追滦麓羞培轩伐亡勤液看聂犁蛛梗染骄载社羞4 第三章-中国古代哲学7(教学版)4 第三章-中国古代哲学7(教学版) (1)陆九渊与“心学” 陆九渊与朱熹同时代,他曾同朱熹辩论过“无极”、“太极”等问题,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他倡言“心即理”,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提出“发明本心”、“求其放心”的

文档评论(0)

htfyz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