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极低频(ELF)电磁场地生物效应.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极低频(ELF)电磁场地生物效应

ELF bioeffects 極低頻(ELF) 電磁場的 生物效應 鄭先祐 (Ayo) 國立台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院長 生態科技學系 教授 e-mail : Japalura@ ELF電磁場的生物效應 干擾性 表面的:皮毛振動與聽覺干擾。 內部的:細胞內粒子的互動,帶電荷分子擾動影響。 壓力(stress)作用:類似受到不明的心理壓力干擾所產生的現象。 定時因素的:可能經由影響松果體的分泌功能,進而影響生物體的韻律週期。(內分泌韻律的影響) Window (視窗) 效應:特定強度,特定頻率,特定時間,特定劑量,特定個體的影響。 白尾鹿的生殖週期 ELF 輸配電線的生態影響 個體層次:干擾、壓力、內在韻律改變、生理傷害、….等。 族群層次:切割棲地、影響遷移路線、繁殖或覓食活動受到影響。 群落層次:族群組成的改變。 高壓輸配電線的電頻磁場 對兩側居民的健康風險評估 調查地區:台北縣汐止市,345 KV 和 161 KV高壓輸配電線兩側的居民(距離70公尺範圍內)。 測量方法:連續72小時定點測量,頻率是每5分鐘測量一次。 結果: 鄰近 161 KV和 345 KV,室內72小時電頻磁場平均值分別為9.7 mG (範圍: 0.4 –61.6 mG) 和 6.0 mG (範圍:0.6 – 30.3 mG) 高壓輸配電線的電頻磁場 Ahlbom, et. Al (2000)的研究報告,住家的電頻磁場介於0.5 – 16 mG之間,統計增加小兒白血病的相對風險值。 按此標準,估計台灣居住於345KV和161KV兩側70公尺內,每年可能增加小兒白血病的人數是8.42人和6.78人。 台灣實測值介於 0.4 – 61.6 mG,最高值遠大於 16 mG。因此增加小兒白血病的人數可能是低估。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的標準,0-14歲兒童暴露於電頻磁場強度 3 – 4 mG以上,將顯著增加產生小兒白血病的風險,是暴露於1 mG以下的2倍。 評估健康安全的標準 以 1 mG為安全標準,離開高壓輸配電線的距離 70公尺。(可能需要 100公尺) 以 3 mG為標準, 根據最大可能的強度,距離 70公尺 若是以平均值,距離約 41公尺 請問您的選擇? 知識的爆炸,永遠落後的困境! 知識的快速成長和現實社會的日趨複雜。 許多新科技往往都在不瞭解其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等影響之前,就已經推出使用。其所肇致的傷害和問題,則常常等到廣泛使用多年且造成許多自然環境受傷害之後,才恍然大悟。 譬如:DDT 案例。 DDT 的興衰史 DDT: Dichloro-Dipheny-Trichloroethane 雙氯-雙苯-三氯乙醛 DDT的發現與應用: 第一次合成是在1874年 於1939年,發現其可用作殺虫劑 (Paul Muller) 美國大量生產是始於1940年代初期。 1948年 Paul Muller 因其在1939年的發現而榮獲諾貝爾醫學獎。 Fig. 2. DDT gets praise from an advertisement in the June 30, 1947, issue of Time. DDT被禁用的過程 1947年前,DDT被公認為有效且安全。 1957年,美國聯邦政府對DDT的使用範圍,開始有些限制。 1962年,Rachel Carson 的Silent Spring 1963年5月,美國的科學顧問委員會建議DDT應在短期內禁用。 1967年,DDT被進一步的限制使用。 1972年6月14日,在聽過9,312頁(來自125位學者專家)的證言,以及350份以上的文件後,美國環保署宣佈於農業,全面禁用。 面對不確定性,採取的原則 禁漏原則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禁止任何「萬一」的可能 保守原則 健康至上原則 最佳技術原則 舉證對換原則 舉證責任的互換:個人 vs. 公害 對任何個人都要先認定其無罪,告訴者必要自行提出其有罪的證明。 公害發生,相關污染源,都被認定為「有罪」,都需要提出其沒有產生污染事件的證明。 如此,相關污染處理與排放的資料,不僅不能任意遺失,且更是需要妥善的保存。 這是預防公害發生,及追查公害來源的基本條件。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禁漏原則) 引進者的原則 : 按這個原則, 相關安全的證據是由引進新化學物質者(各種新產品,包括醫藥,基因轉殖的產品) 負責提出, 不是由懷疑其有問題者,或是受傷害者來舉證。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禁漏原則) 禁止任何「萬一」的可能 : 學術界對是否造成生態環境或是人體健康危害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dj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