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究.doc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究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究   作者:戴朝晖 刘启明 周胜华 祁述善 【摘要】   目的:评价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起搏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所采用的电极导线分为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和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组,观察两组患者在植入术中及术后1个月、3个月起搏参数变化与并发症情况。结果:①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125例)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明显延长(P<0.01);②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术中心房、心室的起搏阈值高于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组(P<0.05),但术后1个、3个月无统计学差异;③术后1个、3个月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阻抗低于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组(P<0.05);④术中、术后两组感知阈值无统计学差异;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1例电极脱位,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组心房和心室电极脱位各1例。结论: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起搏安全而且有效。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 心脏起搏   随着心脏生理性起搏的深入研究,传统的心脏起搏部位(右心耳和右心室心尖部)愈来愈受到挑战;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应用使心脏传统起搏部位外的其它部位(房间隔、右心室流出道等)起搏成为现实[1~3],本研究旨在通过主动和被动电极行心脏起搏对照研究,评价主动固定电极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6年9月~2007年9月期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和长沙市第四医院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253例,其中男141例,女112例,年龄61.7±16.4(31~9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脏起搏器植入Ⅰ类或Ⅱa类适应证,根据采用的电极导线型号分为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和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组。 1.2 心脏起搏系统 采用Medtronic或ST.Jude公司心脏起搏器,主动电极导线型号为Medtronic Capsurefix 5076和ST.Jude 1388T/1688T。 1.3 电极导线植入方法 右心耳及右心室心尖部被动固定电极导线按常规方法植入。心房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植入方法:根据心房大小及需要固定的位置将指引钢丝塑形 成合适的弯度后,把心房电极导线送入低位或高位房间隔,影像上通过前后位及左前45°,如电极头端指向右心房上部或中下脊柱方向,说明电极位置为房间隔部,起搏观察P波形态:高位房间起搏Ⅱ、Ⅲ、aVF导联P波主波向上,V1导联P波双向,但主波向下;低位房间隔起搏Ⅱ、Ⅲ、aVF导联P波向下,V1导联P波呈双峰较低平。右心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电极导线植入方法:先将心室电极送入右心室流出道,再根据影像和心电图来确定导线位置,通过前后位及右前斜位30°确定电极在高位RVOT,左前斜位45°若电极头端指向脊柱,说明电极位置为间隔部,起搏观察QRS波形态: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上,Ⅰ、aVL导联主波向下,提示电极在RVOT间隔部;电极导线到位后首先测试参数,符合要求后在透视下将主动固定导线的螺旋旋出导体,经深呼吸、咳嗽观察电极导线是否脱位,确认导线固定良好后,重复测试导线的参数。 1.4 术中观察和术后随访 ①术中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曝光时间、起搏参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②植入后1个月、3个月时随访起搏参数、程控调试以及观察相关并发症。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双侧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125例,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组12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心脏疾病、心脏超声检查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均采用左侧或右侧锁骨下静脉途径顺利完成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2.2 起搏电极导线植入情况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125例,其中心室电极导线77根,植入右心室流出道46根、低位间隔部31根;心房电极导线48根,植入右心耳34根、低位房间隔6根、高位房间隔8根。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组128例,其中心室电极导线74根植入右室心尖部,心房电极导线54根植入右心耳部位。两组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见表1,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明显延长(P<0.01)。 2.3 起搏参数比较 植入术中及术后1个月、3个月随访时参数测试见表2和表3。术中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心房、心室的起搏阈值均明显高于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组(P<0.05),但术后1个、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3个月被动电极导线组阻抗比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高(P<0.05)。两组的感知阈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 2.4 并发症 两组共3例电极导线脱位,其中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1例心室电极导线脱位,被动固定电极导线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