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及字研究.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船卷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杜会科学版) V01.22 ofHubejNormal BndSocialScience) No.2,2002 第2期 JournaI University(Philos。phy 《论语》“与’’字研究 王宏佳 (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北黄石 43500z) [摘要]在《话语》中,“与”字曲使用频率较高.词性比较复杂,意叉也很丰富。许多地方如不壬田加审辨. 奢给理解原文建成一定的困难。本文试图从整体上观照奎书,在博取盘长的基础上略陈已意,以期对《论 语》“与”宇作一全面描述。 [关键词]论语;与;研究 (中圄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733(2002)02—0102.05 《说文》“与”、“舆”并收。“与,赐予也。”“舆,党舆也。”“与”下《说文》又说:“此与舆同。”张舜徽《约 注》:“谓用字之际,与、舆二字相同耳。”孔广居《疑疑》:“赐予义与舆可通。党舆当专用舆。此通中之别 也。”《论语》全写作“舆”,实际上可换成“与”字,于古为“与”、“舆”通用,于今可视其为繁简字关系。 《论语》中,“与”字出现的频率较高,全书共有一百三十多处(笔者统计),占全书的1%强(《论语》 全书共约一万二千七百余字,据吴量恺《四书辞典》),每篇都有“与”字出现(《尧日》最少,只有一见), 不可忽之。此外,“与”的词性也很复杂,既可作动词,也可充当介词、连词、语气词等,词拒意义和语法 意义都比较丰富。本文以词类为纲,综述如下。 (一)作动词 “与”作动词用时,其本义是:赐予、施予、给予。《说文》“与”下云:“与,赐予也。”此外,由于词义的 引申和发展,《论语》中的动词“与”还有一系列其它意义:给、告诉、参与、赞同、等待、共事。其中“给”、 “告诉”与本义的联系是比较明显的。 1、给 (1)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尧日0) (2)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3)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 (4)孔子与之坐而问焉。(《论语·宪问》) 2、告诉 (1)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2)吾元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 3、参与 (1)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 杨伯峻《论语译注》:“与’读去声,音预,参预的意思。”吴量恺《四书辞典》作“亲自参加”解;来可 泓《论语直解》作“参与”解;我们现在有“与闻”、“与会”的说法。类似的句子还有: (2)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 i收稿日期]2000~1208 [作者简升]王宏佳(1 975~).男,湖北成宁^,湖北大学在读研究生 ·102· 万方数据 (3)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 4、赞同 (1)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关于“吾与女弗如也”,有两种理解。东汉包(咸)说,“既然予贡不如,复云吾与汝俱不如者,盖欲 以慰予贡也。”(《十三经注疏·公冶长第五》)宋邢黄也说:“既然答子贡不如,又恐子贡惭愧,故复云吾 与汝俱弗如,以安慰子贡之心,使无惭也。”(同上),即。与”相当于连词“和”。有人则认为此处“与”宇有 “赞同”之意,如宋朱熹说:“与,许也。”(《论语集注》卷六)杨伯峻说:“与,动词,同意,赞同。这里不应看 作连词。”(《论语译注》)杨树达则称之为:“外动词,许也。”(《词诠》)我们认为,这里“与”作“许也”解比 较合适。但程树德《论语集释》按语云:“‘吾与汝俱不如’之调,汉以来l目说如是……是唐时犹未脱 ‘俱’字也。古无以与作许解者……《集注》失之。”即使经考证确知有“俱”字,我们也只能说,“与”在本 句不作“许也”解,而不能说“古无以与作许解者”,否则下面的几个“与”字还真没法解释。 (2)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