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国”民族电影的复苏之途.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德国”民族电影的复苏之途

“新德国”民族电影的复苏之途 【专题名称】影视艺术 【专 题 号】J8 【复印期号】2008年07期 【原文出处】《电影艺术》(京)2008年2期第149~153页 【作者简介】张宗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德国电影”运动式微,德国电影随即陷入沉寂。统一之后的德国电影在上世纪末出现复苏迹象,新生代导演登上历史舞台。新世纪以来,德国民族电影加快了复兴的脚步,出现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新德国”民族电影复苏之途的简要回顾,尝试界定“新德国”民族电影的精神特质,并探究其由沉寂走向中兴的原因。 ????德国电影有着辉煌的历史。1895年11月1日,斯克拉达诺夫斯基(Skladanowsky)兄弟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机在柏林冬宫首次放映了自己制作的活动画面,它甚至比卢米埃尔兄弟同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地下室的那次著名放映还早了近两个月。上世纪初的“室内剧”、“表现主义电影”、30年代莱妮·里芬斯塔尔的纪录片创作和六七十年代的“新德国电影”都是世界电影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影理论领域,德国也贡献了阿恩海姆和克拉考尔这样大师级的电影理论家。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新德国电影”运动式微,德国电影也陷入了沉寂。 ????“新德国电影”衰落了,一个统一的“新德国”站了起来,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轰然倒塌,东、西德分裂的局面从此成为历史。“新德国”的诞生,使得德意志民族电影的重建问题浮出水面。面临着全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语境,“新德国”民族电影何去何从?经过十来年的探索和努力,德国电影在上世纪末开始出现复苏迹象,电影新生代登上历史舞台,一部《罗拉快跑》(1998年)让世人对德国青年一代导演刮目相看。进入新世纪以来,德国民族电影加快了复兴的脚步,《无处为家》、《再见,列宁》、《勇往直前》、《帝国的毁灭》、《香水》、《别人的生活》等一批力作渐次涌现,它们或赢得国际国内重要奖项,或取得高额票房,或引发观众热议,人们的目光逐渐聚焦于“新德国”的新电影。刚刚结束的第58届柏林电影节将再次汇聚全世界电影人的目光,本文借此机会循着近年德国电影的发展轨迹,对“新德国”民族电影的复苏之途作一次匆匆的巡礼,尝试界定“新德国”民族电影的精神特质并探究其由没落走向中兴的原因。 ????一、“新德国电影”之后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无疑是“新德国电影”的高峰,“新德国电影四杰”赫尔佐格、施隆多夫、法斯宾德和文德斯在这一时期走向成熟,他们为世界影坛贡献了一系列经典之作。进入80年代,“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中坚法斯宾德1982年英年早逝,施隆多夫转入幕后,文德斯远走他乡,①赫尔佐格鲜有新作,“四杰”之外的人纷纷转向商业制作和电视领域,新一代的导演则还沉迷于标新立异的实验电影,加上好莱坞娱乐大片的强烈冲击,西德电影业在80年代中期陷入了困境。只有少数人在逆境中苦苦挣扎,比如女导演多丽丝·德丽的喜剧片就是80年代中后期德国影坛难得的亮点,她1985年拍摄的《男人们》不仅是当时西德最卖座的影片,而且享有国际声誉。重返德国的文德斯1987年拍摄的《柏林苍穹下》应该是“新德国电影”的最后一部代表作了,影片中守护柏林的天使恐怕也不会想到,两年之后将有一个新的柏林出现在世人面前。 ???? ????柏林墙以东的民德电影制片厂基本没有受到战争的毁坏,战后民德的国家影片公司(DEFA)得以按部就班地进行电影生产,每年向电影院提供15部至20部自制的影片。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东德比西德能更彻底地与第三帝国的电影传统划清界限,“从很多层面上看,东德电影缺乏自由,是东德当时执政党社会主义工人党的一个工具。但是,特别在其早期,东德电影尝试彻底与第三帝国的电影传统一刀两断,重新改造对电影的体验,对电影文化的重新构思,也重新培养观众群体。”②与更多继承第三帝国电影传统的西德传统类型电影相比,东德传统类型电影的创作因模仿西方而更显前卫。上世纪60年代以后,在政治解冻的背景下,东德出现了一些批评性处理社会现实的所谓“新潮电影”,如康拉德·沃尔夫以德国分裂为主题的《分裂的天空》(1964)、弗朗克·拜尔根据饱受争议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石头的痕迹》(1966)和《说谎者雅各布》(1974)③以及海纳·克柔的《保尔和保拉的传奇》(1973)。此后的《单独的太阳》(1979)和《法里亚胡》(1980)等影片继续尝试突破题材禁区和意识形态禁锢,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导致东德垮台的文化启蒙者的角色。统一后,位于柏林郊外巴贝斯贝格(Babelsberg)的DEFA制片厂也完成了角色转换,它在1990年7月开始实行私有化,发展至今已成为欧洲领先的影视制作基地,大大提升了新德国民族电影的制作实力。 ????两德统一后登场的一代导演新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