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导论{上}.pptVIP

  1.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史)导论{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中国文化史 导论(上) 中国文化史的定义 中国文化史,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创造文化的历史,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互关系,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如果将中国文化史比喻为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多幕戏剧,“中国”便是演出舞台,“中华民族”是演出主体,“文化”是演出内容。 如何研习中国文化史 我们研习中国文化史,应当了解舞台、主体和内容。“中国”、“民族”、“文化”、“文明”都是汉语古典词,然其在近现代都发生了深刻的内涵演变,这种演变正是文化的古今更革、中西交会的产物,诚如陈寅恪1936年在《致沈兼士》中所云:“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诠释“中国”、“文化”等语,进而考辨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基本特性和历史分期,是研习中国文化史的入门之径。 本章主要内容 一、释“中国” 二、释“中华民族” 三、释“文化” 、“文明” 四、文化史的研究对象 一、释“中国” “中国”内涵的流变 古人心目中的世界 古人对文化中心的认识 “中国”疆域的变化 “中国”国名的演变 “中国”国体概念的出现 近代意义的“中国” “中国”内涵的流变 “中国”内涵经历了曲折的流变:从古代的天下中心义,演为近代的与世界列邦并存的民族国家之名。 中国之“中” ,甲骨文、金文▇像“有旒之旆”(有飘饰的旗帜),士众围绕“中”(旗帜)以听命,故“中”又引义为空间上的中央,谓左右之间,或四方之内核;又申发为文化或政治上的枢机、轴心地带,所谓“当轴处中” 。 中国之“国”,指城邑。引申为武装保卫的天子之都,以及诸侯辖区、城中、郊内等义。 综论之,“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 ,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与“四方”对称,初义京师的“中国”又有多种引申。 一如诸夏列邦; 二如国境之内; 三如中等之国; 四如中央之国,等等。 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与“四夷”对称的诸夏义的“中国”。 禹迹图 〔图1-1,禹迹图。石碑上方偏左处刻有“禹迹图,每方折地百里,禹贡山川名,古今州郡名,古今山水地名,阜昌七年四月刻石”字样,可知此图绘于刘豫阜昌七年(即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比例尺约为1:500万。这是中国最早采用“计里画方”(以方格网络按比例放大)之法绘制的地图。制图区域范围北到河套,南到琼崖,着重表示水系,绘出有名称的河流近80条。现藏于陕西省碑林博物馆。〕 “中国”的空间变化 商周时期:“中国” 是以王城(或称王畿)为核心,以五服(甸、侯、宾、要、荒)或九服(侯、男、甸、采、卫、蛮、夷、镇、藩)为外缘的方形领域。 春秋时期:“中国”约包含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秦、楚、吴、越等尚不在其内。 战国晚期: “中国”已包含秦、楚、吴、越等地,七国均纳入“中国”范围 。 秦一统天下后:“中国”范围更扩展至长城以南、临洮(今甘肃)以东的广大区间。 汉唐以降:“中国”的涵盖范围在空间上又有所拓宽。 晚周以降,“中国”一词还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含义派生出文化中心含义。 战国时赵公子成的论述颇有代表性: “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 文化中心:“中国”与“夷狄”的关系 古人还意识到文化中心是可以转移的,故“中国”与“夷狄”往往发生互换,——“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思问录》中认为,唐以来先进的中原渐趋衰落,蛮荒的南方迎头赶上的事实,证明华夷可以变易,“中国”地位的取得与保有,并非天造地设,而是依文化先进区不断流变而有所迁衍。 中国疆域的变化 秦汉帝国建立后,“中国”领域放大,包括东南至于海、西北达于流沙的朝廷管辖的广阔区间。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大体奠定中国疆域范围:北起萨彦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帕米尔高原,东极库页岛,约1260万平方公里。 19世纪中叶以后,西东列强攫取中国大片领土,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使领土避免更大损失。今日中国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中国国名的演变 我国古代多以朝代做国名。 如汉代称“汉”、“大汉” ,唐代称“唐国” 、“大唐” ,清代称“清国” 、“大清” 。 外人也往往以我国历史上强盛的王朝相称。如秦、汉、唐。 日本长期称中国人为“秦人”,称中国为“汉土” 、“唐土” ,江户时称中国人为“明人”、“清人” 。此外,印度称中国为“支那” ,意谓“文物之国” ;希腊、罗马称中国为“赛里丝” ,意谓“丝国”。 以“中国”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首见于《史记·大宛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