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文化 经典文学作品文献.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一、西南丝路概述 用脚书写的历史 人类创造着 自己的历史 。 古代道路上那 串串深深 的足迹蹄印和背夫们 留下的杵窝, 就是一部先 民们用脚书写成 的、记录着人类发展艰辛历程 的史 书 。最早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著名陆桥 西南丝绸之路 ,就 是这样一部卷帙浩繁、内涵丰富的历史长卷 。 西南丝路从丝绸的故乡蜀都启程 ,经滇历缅直通 印度 ,再 辗转 中亚远接欧非 。它的主干基本上是在远古人类移徙 的横断 山走廊上发展起来 的。但是 ,最初 的道路是如何形成 的呢 ?所 谓 民族走廊又是如何发展起来 的呢 ?为什么东西方 的陆桥要沿 着这样的路线 ,而不是其他的方 向和路线行进呢? 人类学资料表 明,人类 的生存离不开食物 、水和盐 ,它与 一切陆上走兽所选择 的道路一样 ,有一个 明显的共 同点,即沿 着食物线行进 ,并选择相对安全而又易于接近水源 的路径 。原 始人群最重要 的猎食对象是獐麂鹿羊之类群居 的草食动物 ,山 第 2 页 间的草食动物所选择 的道路大抵是沿近水 的山脊 ,由一个 山原 草场到另一个 山原草场 。而 肉食动物所选择 的道路 ,既尾随草 食动物而行,又反复穿行其 间。这两者选择道路 的原则是完全 一致的。原始人群遵循着同样的原则,在追逐食物的过程中,沿 着草食动物的蹄印,踏出了最初的人行道 。 山区草食动物之所 以偏好选择沿 山脊而行进 的路线 ,一则 因山脊多有 良好 的草场 ,再则 山脊较之林木茂密 的山麓和谷底 能见度较好 ,不易迷失方 向,也较少潜在 的危险 。它们往往只 有在寻找不可缺少的水和盐时,才穿过密林到谷底的溪边岩下。 而 山脊上 的道路 ,往往正是 由一个牧场到另一个牧场 (或一个 猎场至另一个猎场 )最近便 、起伏最少 、最易行走的道路 。这 在近代乡间小道 ,乃至现代公路中,仍不难找到佐证 。西南丝 路 中,由贵州黑石至云南宣威一带的古今大道公路 ,即是最为 典型的例证 。而这点对于没有架桥筑路能力的原始人而言,显 得极为重要 。 但为 了发展 ,人类必须开创出完全属于 自己的路来 。黄盛 璋在 《历史地理论集》 中认为,山区古代道路的选择主要有两 个 原 则 : 比较长一点的河谷道; )南北两坡有水源相对 应 的河道 。大规模 的人群与部落移徙 的道路 ,则取决于更大范 围内的 自然地理 因素 。 所谓 “民族走廊”,即是古代部族往复移徙的通道 。由于 自 然地理本身形态所决定 ,一些通道成为古代人群和部族移徙所 必然选择 的路线 ,久而久之 即形成 了古人群和 民族所行经 的 “走廊地带”。这一现象,在平旷地带不甚显著,因人们在平原 地 区移徙往往可 以取最近便 的直线行进 ,而在地形复杂 的崇 山 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 》,人 民出版社 年版 。 第 3 页 峻岭 、巨川深壑地 区 ,则十分突 出 。在 万 山丛 中,常可 听到 “往 ……走才是活路 ”的忠告 。换言之 ,其余方 向都是不通 的 “死 路 ”。典 籍 中亦 常 指 某 处 为“某 某 孔 道 ”、“某 某 锁 钥 ”、“某 某咽喉”之类 ,也是说非取道于此不可。而走廊、通道之义 ,还 含有此路能为大规模移徙人群提供生存条件之意 。 在广袤 的华夏大陆上 ,古往今来 的通道走廊数不胜数 ,然 而影响最大 的要数东西走 向的秦陇走廊与南北走 向的横断山走 廊 。这两条交汇在 陇蜀之 间的丁字形 民族走廊 ,不但与华夏 民 族 的形成有着极为密切 的关系 ,而且是沟通古代东西方文化交 流 的丝绸之路 的基干 。 穿越横断山区层峦叠嶂的西南丝路 ,不像行经平旷大地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502613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