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人落第诗诸葛忆兵内容提要科举考试是宋代绝大多数文人必须.DOC

论宋人落第诗诸葛忆兵内容提要科举考试是宋代绝大多数文人必须.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宋人落第诗诸葛忆兵内容提要科举考试是宋代绝大多数文人必须

  论宋人落第诗   诸葛忆兵   内容提要:科举考试是宋代绝大多数文人必须经历和体验的一个生活阶段,因此,与科举考试相关的诸多生活形态便成为宋诗描写和表现的一大主题。宋人落第诗或有落第者自抒胸臆,或是他人安慰劝解,诗歌渲染上一层悲苦气氛,富有艺术感染力,是种种写科举题材诗歌中最为出色的。宋人落第诗最常见的劝慰方式是以山水风景、春日风光等自然景色相慰藉,劝慰落第者览景遣情,排解愁绪。由此形成宋人落第诗的一种风貌:融情于景,蕴藉隽永。宋人落第诗大都择要叙说,点到为止,不发长篇议论,故多数落第诗篇幅短小。由此形成宋人落第诗的又一风貌:短小精悍,语意深长。宋人落第诗的风格,以凄怨和悲愤两种情调为主。总之,宋人落第诗摆脱了“议论、才学、文字”的窠臼,面目清新,含蓄淡约,其诗风类似唐诗。   关键词:落第诗 劝慰 蕴藉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北宋文学演变与科举制度”(项目批准号:07JA751001)   科举考试是宋代绝大多数文人必须经历和体验的一个生活阶段,因此,与科举考试相关的诸多生活形态便成为宋诗描写和表现的一大主题。就考生角度而言:考场命题诗歌,题目和创作时间固定,内容空洞,宋代没有一首考场佳作流传;送人赴考诗歌,或称颂其才华出众,或预祝其金榜题名、前途无量,或鼓励其发奋学习,内容单一,写作手段程式化,亦乏善可陈;贺人登第诗歌,应酬意味最浓,庆贺考生高中和朝廷得才是这类诗歌的大概内容;惟独与落第关联的诗歌创作情感真挚,是种种写科举题材诗歌中最为出色的,审美价值最高,所谓“愁苦之言易好”。落第诗或有落第者自抒胸臆,或是他人安慰劝解。诗歌渲染上一层悲苦气氛,富有艺术感染力。由于题材的特殊性,使这一类诗歌在宋诗中别具特色,耐人寻味。   一,闻君俱下第,三榜作遗贤①   宋代科举考试录取名额,相对唐代而言,已经有了相当大幅度的增加,其增加的额度甚至高达十几倍之多。据学者统计,两宋进士一科,大约录取人数在十一万左右。然而,与庞大的参加考试之举子数量相比,录取率依然非常低,每科进士考试录取率大约在百分之三左右。换言之,科举考试落第,是宋代绝大多数文人都经历过的事情。宋代文坛和政坛一代领袖人物欧阳修,就参加了三次科举考试;北宋大诗人梅尧臣,最终也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而是通过恩荫入仕,晚年才得到一个“赐同进士出身”特恩;南宋大诗人陆游同样多次考试落第,以恩荫入仕,37岁方得“赐进士出身”;“苏门六君子”之一李廌,以文章知名,却始终没有通过科举考试,一直被挡在仕途之外。像北宋名相王曾“连中三元”(发解试、省试、殿试皆为第一),或像苏轼兄弟一举中第、一考成名,如此事例在宋代极其罕见,属凤毛麟角。如李廌之类一直名落孙山、始终没有入仕的人群数量更为庞大。   ①此文中小标题,皆宋人落第诗集句。   “学而优则仕”,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价值实现的惟一方式是出仕为官。隋唐以来,尤其是到了宋代,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或改变仕途轨迹是多数士人的必由人生之路。科举考试落第,甚至是一次又一次地落第,给参试者带来巨大的人生挫折感,使其在现实生活中逐渐陷入困境,对参试者的心理打击或伤害同样非常严重。“未第贫儒感慨多”(释守端《北斗藏身因缘偈》),他们失望、痛苦、凄怨、悲愤,如此悲苦愤懑的情绪往往在诗歌中得到情不自禁的淋漓抒发。南宋著名作家刘过亦终身未通过科举考试,其《下第》②诗云:   荡荡天门叫不应,起寻归路叹南行。新亭未必非周凯,宣室终须召贾生。振海潮声春汹涌,插天剑气夜峥嵘。伤心故国三千里,才是余杭第一程。   刘过(1154—1206),字改之,自号龙洲道人。生平与辛弃疾交往密切,是“辛派词人”中之佼佼者。刘过才气过人,睥睨古今,“酒酣耳热,出语豪纵,自谓晋、宋间人物。”(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一)多次科举考试落第,现实政治的黑暗,使刘过的个性转向狂放。刘过自言:“若见故乡吾父老,道长安、市上狂如旧。”(《贺新郎》)表明自己的狂态毕生不改。这首诗悲愤中略显狂放之态。开篇“荡荡天门叫不应,起寻归路叹南行”二句,悲苦愤慨之情即不可遏制,因过度失望而带来的深度痛苦,就在这“叫天天不应”的狂言中得以释放。“新亭”二句自我安慰,劝慰自己仍然有效力朝廷的机会,这样的安慰和期望是刘过一再参加科举考试的动力。“振海”二句,感情陡转,从海潮汹涌、剑气峥嵘的险怪描绘中,能够感受到诗人磊落不平的内心世界。结尾“伤心”二句,转而凄苦,感情变得异样复杂。回归故乡,愧对家人;回程漫漫,颠簸辛苦;回味落第,伤心无限。种种感慨,一时涌上心头。刘过也在词中倾诉落第的悲苦情绪,《沁园春》云:“四举无成,十年不调,大宋神仙刘秀才。”只能以狂放来掩饰内心巨大的痛苦了。   友人写诗劝慰落第时的刘过,诗风同样跌宕起伏,豪迈狂放。李大方《改之下第赋赠》云:   刘郎气豪酒豪诗更豪,乃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