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框懂事的孩子会孝敬
第三课 关爱父母 学会孝敬
第二框 懂事的孩子会孝敬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要求:了解孝敬的基本含义,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学会关爱和孝敬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过程与方法要求:通过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课堂讨论,了解现实生活中同学关爱父母的情况,思考做得不够之处和需要改进之处,对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关爱父母、孝敬父母的感情,激发崇尚关爱、尊敬长辈的精神,不讲不敬之话,不做不敬之事。
二、课前准备:新民晚报2005年10月6日文章《供吃供喝,还要供虚荣》
故事:背着母亲去北京
同学准备故事:发生在身边孝敬父母的故事
三、教学过程:
书本P38阅读天地:背着父亲读大学
无独有偶,教师再介绍一个故事:背着母亲去北京
安徽省金椒县马厂镇有一个老人叫王李氏,2002年正好100岁,老人家一辈子都想去
北京天安门看看,无奈家境贫寒,难以成行。而她的已经年过花甲的儿子王守成为了实现母亲的愿望,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在2002年8月徒步背着百岁的母亲,千里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北京。人们都为之孝道而感动,天安门国旗班的战士破例特意准备了一把椅子给老人坐,升旗结束后,国旗班的战士全体肃立向这两个老人行军礼,合影留念,此事在京城传为了佳话。
学生讲述发生在身边孝敬父母的故事
引入课题:
懂事的孩子会孝敬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中国最早的工具书《说文解字》解释“孝”字:“孝,善事父母。”“孝敬”就是指对长辈或父母的孝顺和尊敬。《孝经》里说道:“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本也。”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刚才那么多的故事,无一不体现了孝道。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是,在2005年的国庆长假里,新民晚报刊登了一则消息:《供吃供喝,还要
供虚荣》。(多媒体投影)师生一起边看边讨论。
完成书本P39操作平台的表格
孝敬父母的表现
A、尊重父母
B、理解父母
C、体谅父母
D、慰藉父母
材料与使用参考:
《新民晚报》记者钱俊毅
“为了供伊读书,阿拉两个下岗工人没日没夜地打工。难道供吃、供喝、供穿、供读书还勿够,还要供伊虚荣吗?”史女士苦涩的话语如沉沉的铅快。搁下电话,记者匆匆赶到史女士家去探询这位母亲伤心的理由。
四十多岁的老周象老伯
来开门的是一位又黑有瘦的老伯叫周庆荣:“史越红去买菜了,我是伊爱人,有啥事体跟我讲一样的。”一听这话,记者楞住了,眼前的人满脸皱纹,头发花白,根本不象是四十多岁的人。
猛抽了几口香烟,老周起身带记者在他家转了一圈。这是一间一室一厅的房子,夫妇俩住在由客厅改成的小屋内,家具简陋陈旧,唯一上台面的是一台用了十年的金星彩电;再看看孩子的房间,桌上放着TCL电脑、SONY音响,墙上挂着网球拍、吉他,陈列摆设比起老周的屋子奢华不少。
“对儿子阿拉真是掏心挖肺了。”老周叹气道。6年前因为单位经济效益不好,他和妻子都下岗了。这下,可真愁坏了夫妇俩,儿子读书正式花钱的时候,可他们每月五六百的工资哪撑得住。
于是四十多岁的老周每天一大早,骑着他的“老坦克”挨家挨户送牛奶,上上下下要跑七八十层楼。忙完了这份活,就要赶到装饰市场,肩挑手抬替客户送资料;晚上,他瘦小的身子又出现在停车场,值班守夜。
而这些年来,史越红也是吃苦受累,早晨去证券公司做清洁工,下午到小百货店当营业员,中午还得回家给儿子烧饭、洗衣服。深夜时分,还要检查儿子功课,常常趴在桌子上沉沉睡去。
(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他们不只给了孩子有血有肉的躯体,更给了子女一份无悔的真爱,而留下的只有脸上过度辛劳的痕迹——要尊重父母的劳动)
儿子读书一年要花2万多元
史越红回来了,她告诉记者,看着丈夫整天布满血丝的双眼,日渐苍老消瘦的面庞,他常常哭着劝老周:“算了吧,别那么拼了,阿拉只要尽力就可以了。”但是倔强的老周就是不答应,“阿拉就是吃了没有学问的苦,现在再吃力也要让儿子多读书。”(这是一份耗尽心血呵护养育的不悔诺言——要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
但就是这样从日忙到夜,老周夫妇一个月的收入加起来也只有二三千块钱,而这些钱几乎都用在了儿子身上。史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帐:高中每年学杂费近4000元;为了让孩子有一技之长,夫妇俩一年还要花费近一万元,让他在专业学校学英语;前阵子儿子说要补物理、数学,夫妇俩又从牙缝里省下500元,给他请了老师;再加上零花钱,买复习资料的钱等,一年近3万元的收入中,有2.2万元就这样花在儿子身上。
日子虽过得苦些,但让老周夫妇欣慰的是儿子读书还挺争气的,去年考进了市重点中学。
儿子提出“高标准严要求”
孩子出色的成绩原本应该给辛劳的父母带来欢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