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一、概述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ppt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一、概述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一、概述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

一、概 述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卫生防疫: 防疫原则 检疫 疾病控制 1、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2、污染生物制剂 3、干扰动物实验的顺利进行 4、危害实验工作者的健康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卫生防疫 防疫原则 检疫 疾病控制 防疫原则 1、隔离饲养,防止交叉感染。 2、引进动物要严格检疫: 从可信赖的单位引进动物;按国家标准严格检测。 3、坚持卫生消毒制度: 定期对动物房舍和饲养用具进行消毒。 4、饲养管理人员要定期做健康检查。 5、自繁自养多级保种,提高自我更新能力。 6、对实验动物进行免疫接种,提高其防病治病能力。 7、严格防止野生动物进入实验动物场所,对死亡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检疫与疾病控制 1、引进动物的检疫:隔离检疫,确定无传染病或隐性感染。 一般隔离观察时间:小鼠、大鼠、豚鼠、兔3~7天; 犬、猫20~30天;灵长目动物90天以上。 2、定期进行微生物学监测: 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以了解动物的健康状况及是否存在隐性感染,及早发现隐患,减少损失。 检疫与疾病控制 对发病动物的检查: 1、病变检查: 体表检查:死后30min内进行,检查是否有皮肤疾患,外科损伤。 尸体剖检:切开皮肤,检查动物的乳腺区、腹股沟和腋窝淋 巴结、颌下唾液腺和淋巴结。 胸、腹腔检查:胸腔;气管;肺;心脏;肝和胆囊;肠及肠 系膜淋巴结;脾;肾脏;子宫、性腺、 膀胱等。 2、细菌学检查 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结合病理检查结果作出判断。 3、病毒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HA、HI、HFA、IEA和ELISA 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 病毒颗粒抗原或核酸的检出: 血凝素抗原—HA、HI 病毒颗粒—电镜或免疫电镜 病毒基因组或核酸—PAGE、PCR 潜在病毒的激活: 应用免疫抑制剂或应激剂降低动物机体抵抗力,激活潜在病毒。 抗体产生试验: 将待检动物的组织悬液接种于无常见病毒的动物,1个月后采血,检查是否产生抗体。 4、真菌学检查: 采用分离培养法,用沙氏培养基。 皮肤真菌—25℃培养 深部真菌—37℃培养 结合菌落特点、镜下染色检查和生化反应结果等进行诊断。 5、寄生虫检查: 体外寄生虫: 肉眼观察;透明胶纸粘取毛样 肠道寄生虫: 采集粪便,肉眼观察有无虫体;漂浮法、沉淀法检查有无虫卵、原虫卵囊或包囊。 血液寄生虫: 采集末梢血液,制成薄涂片,染色镜检。 组织内寄生虫: 解剖动物时,对可疑部位做组织压片、切片检查。 检疫与疾病控制 疾病控制: 1、提高管理水平和饲养环境质量; 2、实施动物剖腹产、子宫切除; 3、严格隔离管理,培育健康种群; 4、定期检查,发现患病或可疑动物,立即隔离; 5、对动物尸体、淘汰动物应妥善处理,不得乱扔乱放。 二、常见传染病 细菌性传染病 病毒性传染病 常见寄生虫病 实验动物细菌性传染病 病原: 1、人兽共患病病原菌,是一级动物必须排除的病原菌。 2、动物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是二、三级动物要求排除的病原菌。 主要病原菌 (一)志贺菌属(Shigella) (二)沙门菌属(Salmonella) (三)波氏杆菌属(Bordetella) (四)巴氏杆菌属(Pasteurella) (五)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 (六)耶尔森菌属(Yersinia) (七)棒状杆菌属(Corpmbacterium) (八)泰泽菌(Tyzzer’s organism) (九)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十)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 志贺氏菌病 本菌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的病原菌。本属细菌主要引起 人和实验动物肠道感染,常见菌型为B群福氏志贺菌和D群宋氏志贺菌。 易感动物:实验动物均易感,尤以灵长类动物最为典型。 症状: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发病动物 可出现高热、呕吐、排脓血便,动物剧烈腹痛,出现脱水和循环衰竭,如治疗不及时极易造成动物死亡。慢性发病动物排出糊状便或水样便,症状有时会自然缓解。 传染源:部分动物长期携带志贺菌,但不表现临床症 状,成为健康带菌者。志贺菌在灵长类动物中带菌率较高,在猕猴自然群体中带菌率在3%左右。 诊断:细菌分离培养、粪便检查。 预防与控制 :口服痢疾菌苗或药物进行群体预防。 发现病例及时治疗,痢特灵口服50mg/次,2次/日,7天一疗程。 沙门氏菌病 本病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危害啮齿类实验动物的沙门氏菌主要是沙门氏杆菌乙群的鼠伤寒杆菌和丁群的肠炎杆菌。 易感动物:猕猴对沙门氏菌的感染率相当高。豚鼠、大鼠和小鼠等常用实验动物均易自然感染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