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东周楚墓-改.doc.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周楚墓-改.doc

《中国考古学·两周卷》 第九章 东周时期的埋葬制度 第六节 东周楚墓 一、楚墓的分区 (一)江汉区 (二)湘江洞庭区 (三)豫南鄂西北区 (四)其他地区 二、楚墓的分类 第一类 甲字形、多重棺椁多室大型墓 第二类 甲字形、一椁重棺多室中型墓 第三类 一椁一棺中小型墓 第四类 单棺小型墓 第五类 无葬具墓 大中型楚墓的埋葬制度 楚墓中的贵族墓地 大中型楚墓举要 四、小型楚墓的埋葬制度及其演变 (一)墓葬形制分类 (二)墓葬分期 (三)棺椁制度 (四)墓向与葬式 (五)随葬制度 (六)墓主人身份与墓地性质 五、楚墓的特点 (一)墓葬结构和棺椁制度 (二)墓向与葬式 (三)墓地制度 随葬器用制度 第七节 蔡国与曾国墓葬 第九节 吴越地区的东周墓 第九章 东周时期的埋葬制度 第六节 东周楚墓 据初步统计,迄今为止已发掘的楚墓共6000多座,占已发掘的东周墓葬总数的75%左右。地域上以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四省最多,此外,江苏、上海、江西等地也有零星发现。其中,楚墓的发现以楚的中心地区湖北江陵和湖南长沙两地最为集中,仅这两处已发掘的楚墓数量就接近5000座,已发现的楚墓则比上述数字要多得多。而且,由于气候、土质、水位和埋葬方法等方面的原因,楚墓的棺椁及随葬品等一般保存较好。众多楚墓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为我们深入探索东周时期楚国的埋葬制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楚墓的分区 在如此幅员辽阔的楚文化分布区内,各地的楚墓除具有楚文化的共同特征外,还程度不同地具有一些地域特征。依各地楚墓所显现出的文化面貌和时空分布上的差异等要素,可将楚墓划分为若干个大的墓葬分布区,其中考古材料最为丰富、地域特征和发展演变脉络较为清晰的是江汉平原、湘江和洞庭湖一带及豫南鄂西北等3个区域。这些墓葬区的存在,是楚国历史与文化发展进程的真实写照。 (一)江汉区 为楚国的腹心地区,楚墓主要分布于汉水以西的江汉平原上,以汉水中下游的湖北江陵(今荆州)、当阳、荆门、宜城、襄樊等地的发现最为集中,是最大的楚墓分布区。此区多含大型墓地,墓葬数量众多,各等级墓葬类别齐全且大、中型墓葬集中,延续时间长,在楚墓中具有典型性。这一墓区又可划分为墓地相对集中的两个小的区域,即鄂中区和鄂北区,江陵纪南城和宜城楚皇城周围分别是这两个小区的中心。 1、鄂中小区 目前已发现了40余处墓地,共发现墓葬5000余座,已发掘者近3000座。楚墓的存在时间自两周之际至秦白起拔郢(公元前278年),即战国晚期早段。目前已发掘的楚墓分布地点主要有江陵纪南城周围、当阳赵家湖、金家山、季家湖、曹家岗、何家山、唐家巷、窑湾陈家坡、赵巷、荆门纪山、郭店、响岭岗、子陵岗、简家湾、十里砖厂、包山、荆州砖瓦厂、潜江龙湾小黄家台、沙市罗场高家坟、宜昌前、后坪、枝江肖家山、关庙山、姚家港、姚家港高山庙、青山等。 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其中战国时期的墓葬占绝大多数。类别较高的战国楚墓均有封土、台阶和长斜坡墓道,方向多向东和向南。棺椁周围填以青(白)膏泥,故一般保存较好。春秋楚墓中,椁内未见分室,多为悬底方棺但棺底悬空度不高。战国墓级别较高者椁用隔墙、隔板分室,棺多为悬底弧棺,春秋战国时期均流行以竹席裹尸。随葬品方面,铜、陶礼器及日用陶器组合齐全,器类丰富。组合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青铜礼器为主,春秋时期为鼎、簋或鼎、簠、缶,战国时期为鼎、敦、壶。第二类以仿铜陶礼器为主,春秋中期至战国为鼎、簠、缶和鼎、敦、壶,另加鐎壶、盘、匜、豆、罍(盥缶)等,战国时期一墓可出数套陶礼器。第三类为实用陶器,春秋早中期为鬲、盂、豆、罐,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主要为鬲、盂、长颈壶(罐)。此区所出磨光黑皮陶、环耳小口鼎、簠、鐎壶等器都极具地方特色。战国墓多以兵器尤其是铜剑随葬,随葬漆木器的情况较普遍,大、中型墓中出土的镇墓兽、虎座飞鸟和虎座鸟架鼓最具楚墓特色。 2、鄂北小区 已发掘的楚墓分布地点主要有宜城雷家坡、魏岗、罗岗(车马坑)、骆家山、襄阳山湾、蔡坡、团山、余岗、谷城过山、房县桃园、松嘴等。此区所见最早的楚墓约当春秋中期,下限与秦汉墓葬相接呈渐变状态,不似鄂中区那样有明显的分界。此区墓葬因大多不填塞白膏泥,故棺椁多保存不好。墓葬制度上与鄂中区大体一致但略具地方特色。如随葬青铜礼器的墓基本上不出陶礼器和日用陶器;战国墓的陶器组合中,鼎、簠、缶组合及长颈壶、小口鼎等器少见;彩绘陶器不及鄂中区多见,等等。另外,因地域关系,文化面貌上含有一定的中原文化因素,如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墓中出土的圜盖矮足鼎,就颇具中原作风。因曾为“汉阳诸姬”邓、鄀等国之故地,此区墓葬中还往往出有邓、鄀等国的有铭铜器。 (二)湘江洞庭区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