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关于南美白对虾一种新型生态混养模式的研究.doc

关于南美白对虾一种新型生态混养模式的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南美白对虾一种新型生态混养模式的研究

关于南美白对虾一种新型生态混养模式的研究 Sysu_小新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指导老师:李刚 I、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对虾是我国主要水产养殖品种之一, 1992 年我国对虾产量一度达到22×10t , 但1993年全国性对虾流行病大规模暴发, 1994 年全国对虾产量只有5.5×10t。对虾中,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Boone)(又名南美白对虾),是世界上三大经济虾类之一,南美白对虾原产于南美洲,是世界上养殖产量最高的虾种之一,它具有生长速度快,营养需求低,环境适应性好以及抗病能力强等优点,该虾肉质鲜美,口感好,深受市场欢迎。自1988年7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首次引进进行人工繁殖成功后,中国已成为主要养殖地区。近年来随着淡化养殖凡纳滨对虾技术的不断成熟, 凡纳滨对虾逐渐成为我国淡水池塘调整养殖结构, 优化养殖品种, 提高经济效益的优良虾类品种。 一方面,华南地区的对虾养殖一直饱受各种病害带来的巨大损失。由于广东沿海对对虾的养殖模式比较多样化由于全年都进行对虾养殖终年都有虾病发生,另外,由于广东及我国华南沿海对虾亲虾资源很少,养殖需要的大部分对虾需由东南亚或南美洲进口,从而带进一些新的疾病和病原,这更使得虾病的发生与流行更趋复杂。如1992年粤东地区养殖对虾疾病呈暴发性流行,致使许多地方绝产绝收,经济损失巨大;1993年对虾暴发性流行病蔓延全省,全省养殖对虾发病面积占养殖面积的50%以上,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由于暴发性虾病的流行, 导致了养虾业的大滑坡。 另一方面,从中国对虾养殖历史来看,传统的养虾模式已经不足以符合社会科学养殖的要求,因为过度强化了对虾这一生物因子, 导致对虾池生态系物种组成失去平衡, 食物网畸形,虾池营养结构单一,饲料利用率低,养殖后期水体富营养化,有机污染严重,病害频发,化学药物大量使用和残留,从而导致水质环境不断恶化,最终造成整个虾池的生态系统崩溃。所以,近十年来,取代对虾单养的另外一种养殖模式,即以养殖对虾为主,搭养多种其他水生经济生物的混养模式。由于多种类混养充分利用了各种混养生物在空间分布和食性结构上的互补性以及在能量和物质循环上的偶联性。因此, 它比双种类混养更优化了虾池的生物群落结构, 进一步提高了虾池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率, 更利于虾池生态环境的稳定, 虾池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亦更加显著。 另外,对虾混养中所包括的一种养殖模式很值得关注——鱼虾混养,王吉桥、林少华、郑春波等人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虾池中少量搭配鲈鱼、真鲷、黑鲷、东方鲀、大黄鱼等肉食性鱼类, 不但能吃掉与对虾争饵的小杂鱼种, 而且还能吞食病虾, 从而可以减少虾病的链式传染。这种通过清除病虾最终成功实现对虾病害防控的鱼虾混养方式,在保证对虾健康生长的同时又可以提供鱼的辅助产量,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这种生物防治的方法可以取代以往大量使用生物化学药品的传统控制病害的方法,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生态养殖的目标。 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在广东地区探究并发展南美白对虾一种新型的混养模式,结合生态防治的原理和方法,追求高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实现南美白对虾的生态养殖。 II、国内外研究概况 1.国外南美白对虾养殖发展概况 20世纪70年代,厄瓜多尔用捕获的野生虾苗进行养殖并获得成功,其生长快,食性杂,适应性强,在含有机物越高的底泥环境中越有利于生长。另外,美国科研人员注意到墨西哥海湾是一狭长而封闭的海域,海湾内的南美白对虾种群长期以来很少与其他种群交叉混合,疾病问题也不突出,认定该虾极适合人工养殖,并开始从墨西哥采集和优选出天然南美白对虾天然种虾回国研究。 20年代80年代,南美白对虾在中南美洲成为虾类养殖的主要品种。 养殖模式由粗放式转向半集约化,美国先后完成南美对白虾繁殖、育苗和高密度养殖的科研攻关。随着世界各地养虾业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野生虾苗和虾种品质不稳定和高密度养殖造成了各种虾病,加上疾病随着种苗在各地的传播而进一步蔓延,南美白对虾的病害给养殖业带来了重创。 20年代90年代,美国开始研究SPF(Special Pathogen Free)虾苗,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带病毒,高健康,SPF 虾苗养殖产量比非SPF虾苗产量高出30%以上,但由于生产SPF虾苗的程序要求太高,造成生产成功率很低。 最近,美国又提出,运用人工育种方法,筛选出高品质、高产量、生长快、抗病力强的种苗,即SPR(Special Pathogen Resistance)种苗,预计将此技术应用到对虾养殖生产中,需要15年的时间。 我国混养最初始于淡水池塘养海水混养则开始于60 年代的虾贝混养。近年来, 各地在虾池混养模式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今为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