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枣阳市第七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VIP

湖北省枣阳市第七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湖北省枣阳市第七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枣阳市第七中学高一年级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央浼( měi) 傩(nuó)神 档(dàng)案 扑朔(sù)迷离 B.畏葸(xǐ) 尺牍(dú) 处(chù)方 自怨自艾(yì) C.猗(yī)郁 榫(sǔn)头 熏陶(táo) 锱(zī)铢必较 D.訾(chǐ)詈 弄(lòng)堂 洁癖(pǐ) 噤(jìn)若寒蝉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克隆 龃龉 潘多拉 纰漏百 B.融资 饿殍 法轮功 通货膨涨 C.攀升 报负 敲竹杠 世外桃源 D.淡薄 藩蓠 双刃剑 款式新颍 A.要不要打击恐怖主义?打击恐怖主义,允不允许同时侵犯他国主权?对这两个问 题,我国政府都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B.一部全国性的《职业病防治法》将提交中国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审议,有望 使劳动者保护自身健康提供更有力的武器。 C.中国将以两万多个小城镇为重点推行户籍改革,在这些小城镇有固定住所和合 法收入的外来人口均可办理该地城镇户口。 D.广东将用三年的时间,重点培育3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以珠江三角洲 为重点,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辐射的格局。 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熙凤一出场就与众不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见其人时衣着美轮美奂,恍若神仙妃子。从她的出场描写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爱好。 B、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纷纷扬扬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 C、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得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D、直到指手画脚的将她和男人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 5.我国文学史常有将名人并称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三人。 B“韩柳”指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柳宗元。 C“班马”指历史散文名家班超、司马迁。 D“苏辛”指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辛弃疾。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近来时见“又一波雾霾汹涌来袭”“京津冀持续受雾霾困扰”,以及“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和“部分地区有重度霾”等报道,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所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尤其是霾的问题。 霾和雾有所不同。“雾”是一种自然天象,古人有“薄雾浓云”“雾失楼台”之类吟咏,从诗画的角度看,雾柔美、朦胧而神秘。霾就不同了。虽说也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天象,却全然无此美感,而且随着人为因素越来越频繁地介入,如今已成了一种污染。现代辞书因此释义为“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按当下民间流行的通俗说法,就是PM2.5(细颗粒物)严重超标。 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这是霾给人的一种很形象的视觉感受:阴沉沉的,灰蒙蒙的,满天烟尘。近来竟与“雾”组合成“雾霾”而频频见诸报端。词典中不见“雾霾”这个词,只有“霾雾”(如《后汉书·郎凯传》“霾雾蔽日”)和“风霾”(如《魏书·崔光传》“昨风霾暴兴”),此外还有“尘霾”“沙霾”“黄霾”等。虽然词典中不见“雾霾”一词的身影,但它却在2013年“荣升”为年度热词。 从形式上看,热词“雾霾”是旧词“霾雾”的倒序,但词义的重心却因此起了变化。“霾雾”原是“夹杂有尘霾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就成了“霾”。 “霾”并非新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和“贞兹雨不霾”之类的记载,可见霾很早就对人们的生活有影响了。前人对霾的认识,从《尔雅》到《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释义几乎是一以贯之的,其中汉刘熙《释名·释天》的释义相对比较全面:“风而雨土曰霾。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雨”在这里读为yù,作动词“降下”讲,意谓大风扬起的尘土从天而下就是霾。因为空中满是尘土,所以刘熙说霾的天象是“晦”,天色像物体被蒙上了尘土一样昏暗。《晋书·艺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可见,满天尘土的“霾”,与雾不同,可以持续多日,甚至长达一个月。《元史》也有至元六年(1340)腊月“风霾蔽都城数日”的记载。 “霾”字从结构上说,是“从雨貍声”。义符是“雨”,说明是一种天象无疑。只是为何要叫“霾”?表声的“貍”是否也有什么特殊含义? 《字汇补·雨部》说:“霾,与埋通,瘞(yì,掩埋)也。”“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eixi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