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法学院李可法课教案
法学方法
主讲人:李可
所在院系:法学院
导言 法律方法和法律人
一、何谓法律人?
台湾学者王泽鉴认为法律人是有下述能力的人:
(1)法律知识;
(2)法律思维;
(3)解决争议。
哈佛大学法学院名言:当你走出哈佛大学法学院时,你眼里再没有男人和女人,而只有原告和被告。
承前一、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郑永流认为法律思维的十大要义:
(1)合法性优于合道德性;
(2)普遍性优于特殊性;
(3)复杂优于简约;
(4)形式优于实质;
(5)程序优于实体;
(6)严谨胜于标新
承前一、
(7)谨慎超于自信;
(8)论证优于结论;
(9)逻辑优于修辞;
(10)推理优于描述。
但法律方法为法律人谋生之技艺,不可或缺。
二、法律人为定纷止争而生
法律人的天职是解纷,解纷就得有方法。
案例1.还欠款5700元(民法)
案例2.玩美女人广告语(行政法)
案例3.甘肃窃人头骨(刑法)
试题一道
2001年,广东省汕头市居民甲,从该市中国银行一储蓄所取款后,未及点数即回家。不一会,该所经手人储蓄员乙匆匆来到甲家中,说多付给甲人民币600元,经查点后属实,甲遂退还乙600元,乙大表感激后返回。事后,甲想起储蓄所柜前的告示“钱款当面点清,离柜概不负责”,觉得该告示不公。
问:该告示公平和否,或者是否有效?为什么?
三、法律方法和判断者的价值立场
方法改变前提,前提改变结论,结论改变行为,或者说,方法改变法律,法律改变人的行为。
案例1. 2/3以上票数
如果判断者要使自己的意见具有说服力,就不能漠视法律共同体中使用方法之习惯。
法律方法加大了泛道德化和恣意妄为的成本。
四、法律方法和法治
中国法治的主要问题是法律不能贯彻于生活。
但不知、少知应用法律的方法的情况普遍存在于法律工作中。一些纷争,如学生不服开除的决定而告学校,被以法律无明确的规定为由,未予裁判。
法律方法主要解决个案事实与规范的不对称性,属于内部解决。也只有在法治状态里,法律方法才如鱼得水。
笑话一则
如实作证
法官:“证人,在你作证之前,我应该告知你,在法律面前,你只能讲你亲眼看到的事情,不要讲从别人那儿听到的事,明白吗?”
证人:“明白了!”
法官:“请你先告诉我,你是何时何地出生的?”
证人:“天哪!我尊敬的法官,我无法回答您,因为这是母亲告诉我的。”
第一章 认识法律方法
一、法律方法的发生
1-1事实和规范的不对称
大体包括五种情形:
1-1-1事实可与规范相适应
对至今查明的事实有明确的规范标准可应用。
中国法律中××(数字)“以上”、“以下”的情况非常多,仅《刑法》中就有1205处之多,且认为“本法所称以上、以下、以内,包括本数”(第99条)
承前一、
1-1-2事实可和规范相对适应
规范总体明确,但存在一定扩张或缩小及自由裁量的例外。
以枪支为例。
1-1-3事实与规范不能相适应
法律有规定,但存在较大扩张或缩小及自由裁量的例外。
我认为主要是一些法律原则、一般条款和不确定性概念。
承前一、
以显失公平为例。
1-1-4事实缺乏规范标准
要么不应对该事实进行法律评价,要么应对该事实进行评价而未评价。
1-1-5事实和规范形式上相适应但实质上不适应
应用形式合理的法律的结果会达到不能忍受的实质不公的程度。
以恶法亦法为例。
承前一、
1-2事实和规范不对称的原因
只有不确定的规范,没有不确定的事实。
1-2-1客观不能说
之一 理性有限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社会生活变幻无常,法律的调整不可能毫无疏漏。
之二 词(辞)不达意
英国著名法官曼斯斐尔德勋爵说:“世界上的大多数纠纷都是由词语所引起的。”究其原因有:
承前一、
第一,核心明确,边缘模糊。
以电动自行车为例。
第二,语言多义。
一般可以根据言语使用的语境来确定语词的具体含义。语境可以分为两类:
A.上下文语境。
B.社会语境。
第三,旧语新用。
以小姐为例。
承前一、
1-2-2主观故意说
之一 避免法律停滞不前
立法者有时故意含糊其辞,以更好地实现法律的预见性、普适性。
之二 无奈的含糊
有时是立法者缺乏明确的判断,又非立不可。
以民法典草案中的“公共利益”为例。
1-2-3可以避免的含糊
以江苏某地的法规为例:未经登记结婚的男女
承前一、
不得同居。
二、法律方法及其体系
2-1法律方法是法律应用中的方法
2-1-1法律应用是一种判断活动
2-1-2法律应用是一种适法性判断
是指事实是否被规定在法律中,或受法律调整。
2-1-3适法性判断经由法律方法获得
最简单的方法是三段论。
承前二、
2-1-4法律方法既实现既有的法律,又续造法律
法律方法不仅是一个将事实和规范对接的法律推论活动,还是一个续造既有法律或发现新法律的过程。
2-2法律方法的体系
2-2-1划分标准:判断形成的过程
依判断形成的过程:建构小前提、建构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