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章节:流体流动
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 实际管的当量ε 1.6.5 管路上的局部阻力损失 弯头 1.6.5 管路上的局部阻力损失 三通 1.6.5 管路上的局部阻力损失 阀门 1.6.5 管路上的局部阻力损失 1. 局部阻力系数法 2.当量长度法 1.6.5 管路上的局部阻力损失 突然扩大 突然缩小 容器进口:ξ=1.0 容器出口:ξ=0.5 几种典型的局部阻力 1.6.5 管路上的局部阻力损失 P54页 不同管径: 相同管径: 1.6.5 管路上的局部阻力损失 1.7 流体输送管路的计算 简单管路:单一管线,串联管路,循环管路 复杂管路:有分支或合流 2 2 液面恒定,将阀门关小,分析管内流量及A、B处压力表如何变化? 1.7.1 阻力对管内流动的影响 1. 简单管路 1 1 结论: ① 其他条件不变时,管内任何局部阻力的增大将使该管内的流速下降,反之亦然。 ② 其他条件不变时,关小阀门必将导致阀前(或阀上游)压力上升,阀后(或阀下游)压力下降,反之亦然。 讨论: 用机械能衡算式分析某处静压力的变化时,不宜将局部阻力系数已起变化的部分包括在衡算式内。如A处压力: 2. 分支管路 液面恒定,将A关小,总管和各支管的流量及支点前O处压力表如何变化? 1 1 用U型管压差计测定稳定流动的均匀管道上A、B两点的压差,读数R代表的真实意义? 取截面A-A和B-B,列伯努利方程: (a)式表明,压差计的读数R直接反映的不是两测压点之间的静压差,而是两处位能与静压能总和之差,即虚拟压差。只有当管路处于水平状态时,才能直接测得两测压点之间的压差。 比较(a)、(b)式,对于均匀管路,不论两测压口是否处于等高面,压差计的读数R均反映出两测压点之间由于摩擦力所造成的能量损失。 (4)管道内流体的压力及压差计指示 D=80mm,d=40mm, qv=13.57m3/h ,两测压点所在截面之间的摩擦损失为260mm水柱,求R=? 取截面1-1,2-2:z1=z2=0 (5)功率的计算 储液池水面维持恒定,输水管径为φ76×3mm , 喷咀处的压力为6.15×104 Pa(表压),qv=34.5kg/h ,水流经所有管路(不包括喷头)的总阻力为160J/kg, 试求:泵的有效功率和轴功率。 以1-1为基准水平面,在1一1与2-2两截面间列伯努利方程: 1.5 动量传递现象 1.5.1 层流—分子动量传递 量纲分析: 剪应力代表了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动量。 v—动量扩散系数,m2/s 1.5.2 湍流的基本特征 或 平板上边界层的形成 1. 边界层(boundary layer) 主流区 边界层 u=0.99uo x 1.5.3 边界层及边界层分离现象 2. 边界层的发展 湍流区:μ’>>μ 层流内层: μ’<< μ 过渡层: μ’≈ μ 圆管入口段边界层的发展 δ=d/2 3. 管内充分发展了的流动——主要研究对象 4. 边界层分离 A点:u=0,Pmax A→B 流道缩小,加速减压, B→C:减速加压, C 点: u迅速下降至0, C→C’ : u=0, C’ 1. 层流时的速度分布 1.5.4 流体在圆管内的速度分布 则外表面所受剪应力: 把(2)代入(1)得: 积分: 2. 层流时的平均速度和动能校正系数α 3. 湍流时的速度分布 实验研究结果: 湍流的u和α 1.6 流体在管内流动的阻力 1.6 流体在管内流动的阻力 1.6.1 管流阻力的计算通式 1、表现形式:机械能损失表现为压强的降低。 2、范宁公式: 计算管内摩擦阻力的通式。 1.6.2 管内层流的摩擦阻力 和范宁公式对比: 1.6.3 湍流时直管阻力损失 106 ② 规划实验——减少工作量 (1) 白金汉提出π定理:对于某一物现象,任何因次一致的物理方程都可以表示成一组无因次数群的幂函数,组成无因次数群的数目等于该过程的物理量数目减去用以表示这些物理量的基本量纲数目。 1、因次分析 以层流的阻力损失计算式为例: 可以写为: (2) 未处理前函数形式为: 处理后可写为: 可推测湍流时 的无因次形式为: 106 →103 线性化处理: 实验可求出K、a、b、c 关键: 必须无一遗漏地找出影响过程的主要因素 经过因次分析法组成有一定物理意义的无因次数群。 因次分析法的基础:量纲一致性原则 基本定理:π定理 2、湍流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式 (1)统一的表达形式: (层) (湍) 范宁公式 为什么层流时未考虑粗糙度而湍流考虑? (2) 摩擦系数λ ① 层流(Re=2000) ② 湍流 P49,经验关联式 1.2.5 静力学基本方程式的应用 1. U形管压差计 可测量流体中某点的压力 亦可测量两点之间的压力差 在正U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