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7年通史复习一一隋唐1.ppt

  1. 1、本文档共10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年通史复习一一隋唐1

《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材料反映杨绾 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 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 C.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 D.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 选D 从“(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可知,杨绾指出了科举制的弊端,因而材料是对弊端提出的解决措施,而不是恢复察举制,也不是反对科举制,故A、B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流程变化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和“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可知,为改革科举制的弊端,要增加对孝廉、品德方面的考察,故D项正确。 (2014·高考福建卷)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看法: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 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在近代,科举制在中国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的原因 八股取士束缚思想; 民族危机加深; 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 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唐太宗 课标要求: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贞观之治: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人口增加,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昌盛,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对唐太宗的评价: 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立功沙场 李世民(599—649),唐高 祖李渊次子。隋末,随父在晋阳 (今山西太原西南)。617年起兵 反隋。618年,李渊即帝位,国 号唐。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 被封为秦王。在唐朝统一全国的 过程中,李世民军功甚多。他先 后打败薛举、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大唐政权的实际开创者 玄武门之变 626年李世民率部下埋伏于玄武门,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又逼李渊退位,自 己登基称帝。 “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高祖省之愕然,报曰:‘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 ……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元吉中流矢而走,尉迟敬德杀之”。 --《旧唐书》卷六四《李建成传》 唐帝国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与当时拜占庭帝国﹑伊斯兰帝国并称“世界三大帝国”。 “贞观元年,关中大饥,斗米值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太宗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磋怨。” “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 “及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贞观政要》 唐太宗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1、隋朝的建立和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3、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唐太宗的的治国方略 1、经济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国家把人作为根本,人民把衣服和食物作为根本,但凡经营衣服和食物,把不错失时机作为根本.那些不错失时机的人,在人君面前简单宁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