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民族地区农户持续性贫困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族地区农户持续性贫困探究

民族地区农户持续性贫困探究( ——基于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调查 陈全功 李忠斌 本文以长阳县为例,对民族地区农户持续性贫困的特征、产生原因、解决方案予以探讨。我们认为,民族地区贫困群体中有1/3左右的处于持续性贫困状态,他们是真正的“赤贫”人口,既具有农业生产单一、创收渠道少、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受教育程度低等一般特征,还具有容易返贫和代际传递的特殊表征。他们之所以长期处于贫困之中,与恶劣的自然条件、不足的人力资本、不完善的制度有关;特别是其自我发展能力弱,导致在市场冲击下更难摆脱贫困。要快捷有效地解决持续性贫困问题,必须依赖政府和农户两个方向的力量,尽快改变自然条件,开辟创收渠道,建立抵御市场冲击的防范机制,加大民政救助和社会保障力度,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持续性贫困 突破 陈全功,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李忠斌,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湖北武汉,430074. 一、引言 中国的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据国家民委对民族自治地方农村贫困监测结果,到2007年末民族自治地方农村绝对贫困人口773.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6.4%,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1481.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12.2%。从全国同口径人口的比重看,民族自治地方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1478.8万人)的52.3%,贫困发生率比全国(1.6%)高4.8个百分点;低收入人口占全国低收入人口(2840.7万人)的52.1%,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比全国(3.0%)高9.2个百分点;两项合计人口占全国(4319.5万人)的比重为52.2%,占农村人口的比重比全国(4.6%)高14个百分点。而且,相对于一般汉区,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贫困更加严重、程度更深,他们生活极其清苦,抗风险能力相当脆弱,代际传递明显,返贫率极高,基本处于“持续性贫困”态势,已经成为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我国政府自80年代中期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农村扶贫开发,并且对民族地区采取了很多倾斜性、优惠性的政策措施(李忠斌和陈全功,2008),但为什么还是持续性贫困呢? 目前国内观点,以杨明洪和王永莉(2005)为代表,他们认为,民族地区贫困现状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包涵自然地理、社会历史、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并且这些因素之间交错作用。朱明熙等(2008)提出,除自然环境、生产结构、人口素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因素外,“贫困文化”也对民族地区的深度贫困产生深刻影响。国外学术界并没有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持续性贫困进行专门研究,他们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南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的调查研究发现,经济、社会、政治、生态环境是持续性贫困产生的主要原因(Hulme D. 2003;Karen Moore 2004)。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持续性贫困研究中心”(The Chronic Poverty Research Centre (CPRC),2004)还提出,“能力剥夺”、“失败的政府及国际合作”也是持续性贫困得以存在的重要因素。Bhatta和Shanma(2006)发现家庭财富和人力资本与持续性贫困有着重要联系,对其影响非常大。 总体来看,我们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户的持续性贫困状况还缺乏深入了解,相关部门没有作过专题性调研,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也过于笼统,缺乏事实和数据支持。本文基于对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农户的调查,试图探寻民族地区农户发生持续性贫困的深层次原因。文章第二部分是关于持续性贫困的一般理论解释,第三部分为具体的调查情况,第四部分结合调查分析农户持续性处于贫困的原因,第五部分则是一个解决持续性贫困方案的探讨。 二、持续性贫困的理论解释 持续性贫困(persistent / chronic poverty),也有文献称为“长期贫困”/“慢性贫困”,是国际上贫困动态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贫困动态学将贫困分为五种状态(总是贫困、经常贫困、摩擦贫困、偶尔贫困和从不贫困)三大类型(持续性贫困、暂时性贫困和不贫困)(图1),它们之间区分在于各自状况与贫困线的差距、贫困持续时间的长短、频率等。近年,有一种相对集中的看法是,“持续性贫困”(或者“长期贫困”)是指一个个体比较长时间地处于贫困状态之中,经历了5年或5年以上的确切的能力剥夺。个体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一个家庭或家族。 持续性贫困,首先强调的是贫困持续的时间——是在5年或5年以上。这是因为,在很多文化背景中,5年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时期;而且,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中有5年时间或超过5年的时间处于贫困状态,那么在他剩下的生命时间里他继续处于贫困状态的可能性将十分巨大;第三个理由是,在时间序列的横截面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