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網摘:2011年5月
任攀 整理
說明
本文爲網站定期製作的網摘
摘錄的評論內容,儘量保持評論原樣,僅在保持評論人學術觀點不變的基礎上作一些技術性改動,這些技術性改動包括:
1.文字統一改爲繁體中文。
2.標點符號統一改爲中國大陸地區通用標點。
3.錯字、漏字、衍字、語病等,凡編輯發現者徑直更正。
4.網絡詞彙替換爲正式用語,如“俺”改爲“我”。
5.因技術問題丟失的圖片徑補,部分以圖片格式添加的評論轉爲文字格式。
6.需要加以說明之處,以編輯按語形式用〖〗括注。
網摘摘錄依照本網的《實名討論制度細則(試行)》進行。原則上,網摘只摘錄實名評論的內容,非實名評論不予錄入。在針對某一問題展開反復討論的特殊情況下,在無法避開非實名評論時,酌情收錄個別非實名評論以使實名評論的學術信息保持完整。這些非實名評論,儘量改署實名,無法知曉評論人者,徑以“網友”指稱。實名評論中,不涉及學術觀點的言論以及評論人又跟帖聲明放棄的學術觀點,不予摘錄。
本次摘錄依內容的依次編號。如是對於同一問題的多則評論,且字數都不多,就用一個編號。如是對於同一問題的反復討論,即便字數很多,也用一個編號。同一問題的評論,依時間先後順序排列。摘錄的評論截止2011年月日。
歡迎網友們在網摘評論中對網摘提出意見和建議。也歡迎網友們以其它形式將意見和建議告知本網。本網不會製作網摘之網摘,因此請勿在網摘後進行學術性評論。
由於本站編輯水平有限,摘錄中錯誤不可避免,敬請讀者諒解!如摘錄中存在曲解評論人原意之處,責任由摘錄編輯負責。M2002所出鳥形盉銘文解釋M2002所出鳥形盉銘文解釋/SrcShow.asp?Src_ID=1488)的文後評論。
1.
郭永秉(2011年5月4日):銘文四行首字和六行第四字當為“出”字(白先生所舉沬司徒疑簋的那個字實是??字,與陳劍先生所討論的造字非一字),參看四版《金文編》419頁978號諸“出”字。“出報厥誓”、“出棄”似皆可通(《史記·晉世家》:“靈公怒,殺宰夫,使婦人持其屍出棄之,過朝。”)“笰傳”之“傳”似可與散氏盤“傳棄之”的“傳”一樣讀為“斷”,,訓為“棄”(看蔡偉《讀書叢札》,《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第507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2.
袁金平(2011年5月4日):关于“余某弗爯公命,余自”一句,白先生譯成“我不能不尊承公的命令。如果我自己廢棄了這個誓言,則鞭打我身”,這樣理解大致不錯,但將其中“自”、“無”分別解釋為“自己”、“廢棄”恐不妥。
“余自”為假設複句,頗疑“自無”猶古書習見之“自非”,“自”為假設連詞(參楊樹達《詞詮》第270頁,中華書局,1979),與下文“則”相對。可譯成“我不敢不奉承公的命令,我倘若不是(這樣----指上文“爯公命”),則鞭打我身”。
/SrcShow.asp?Src_ID=1489)的文後評論。
1.
李松儒(2011年5月4日):第一條復原爲“於”字更合理些,可參看江秋貞:《上博七武王踐阼》零釋三則,《中國文字》新三十六期,第119-122頁。
朱淵清《從校勘學到歷史學》
本節爲朱淵清《從校勘學到歷史學》(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5月4日,/SrcShow.asp?Src_ID=1490)的文後評論。
1.
馮勝君(2011年5月5日):朱兄文章中提到“趙林曾經談到《合》36481上50餘字的記事刻辭,並認為這版上似有穿線孔,進而推測與作冊的關係。”
按《合》36481為曆博所藏,正反面彩色照片著錄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甲骨卷》119頁。從照片上看,所謂的“穿線孔”是不存在的,拓片上的白色圓點,實際上是骨面凹陷所致,並非是穿透的小孔。
董珊《翼城大河口鳥形盉銘文的理解》
本節爲董珊《翼城大河口鳥形盉銘文的理解》(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5月5日,/SrcShow.asp?Src_ID=1492)的文後評論。
1.
蕭旭(2011年5月5日):旭按:轉訓棄,唯見於《淮南·主術》“生無乏用,死無轉屍”高注。《說文》:“轉,運也。”轉運其屍於溝壑,其結果是為“棄”。“棄”非訓詁義。《逸周書·大聚解》:“生無乏用,死無傳屍。”此為《淮南·主術》所本。《文子·上仁》亦作“傳”。惠棟讀傳為轉。《漢書·髙惠髙后文功臣表》:“生為湣隸,死為轉屍。”應劭曰:“死不能葬,故屍流轉在溝壑之中。”《路史》卷30作“傳屍”,有注:“傳,音轉。”《國語·吳語》:“子之父母將轉於溝壑。”韋昭注:“轉,入也。”《孟子·公孫醜下》:“凶年饑歲,子之民老羸轉於溝壑。”趙岐注:“轉 ”之“轉”,訓爲“棄”。
李學勤先生在清華講過此銘,他把“襄”讀為“尚”,訓為曾經(按此說,或許應讀為“曩”)。
我覺得這個“尚”或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