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原住民居住地透过教育职业收入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之影响*.PDF

台湾原住民居住地透过教育职业收入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之影响*.PDF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台湾原住民居住地透过教育职业收入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之影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教育心理學報,2016 ,48 卷,2 期,279-301 頁 DOI :10.6251/BEP 臺灣原住民居住地透過教育、職業、 收入與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之影響* 游宗輝* 黃毅志 桃園市立 國立臺東大學 建國國民中學 教育學系 教務處 由於原住民樣本不足,過去研究很少針對全臺灣原住民之心理健康與居住地之關連性進行量化分 析;本研究運用 2007 年「臺灣原住民社會變遷及政策評估研究問卷調查之抽樣與執行」之原住 民樣本資料(N = 2057 ),探討原住民居住地透過中介變項教育、職業、收入與社會支持對心理健 康的影響。研究發現顯示:在平均教育、職業及收入上,原鄉明顯低於都市,但進一步地控制個 人背景變項後,原鄉與都市間教育的差距消失了 ,反而更顯現出原本職業地位就最高的平地鄉鎮 職業之優勢。至於中介變項對心理健康之影響 ,除了教育對心理健康有不小的顯著正影響外,職 業、收入與社會支持影響都不顯著。在原住民心理健康表現上,三個居住地的原住民無顯著差異。 關鍵詞:心理健康、居住地、原住民、教育 * 1. 本文通訊作者游宗輝,通訊方式:hscollodii@ 。 2. 本篇論文為游宗輝提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之碩士論文改寫,在黃毅志教授指導下完成。 280 教 育 心 理 學 報 臺灣原住民原先居於較偏遠的山地鄉村地帶,在農業為主的經濟體系下不但收入不高,就業 機會的選擇也不多(傅仰止,2001 );原住民也就開始外流,許多原住民於 1970 年代初期以後陸 續遷移至都市(黃毅志,2001 )。 民國一百年行政院原民會的「原住民就業狀況第二次基本調查」顯示,原住民整體的勞動參 與率達到 59.78% ,高於一般民眾的58.11% (行政院原民會,2011a );原鄉(山地鄉、平地原住民 鄉鎮市)的勞動參與率 58.4% ,而非原鄉原住民投入勞動市場的勞動參與率(61.72% )較高,但 整體原住民勞動者平均薪資僅有 15930 元,相距全國受雇者之平均 44430 元甚遠(行政院主計處, 2012 ;行政院原民會,2011a ),然而都市原住民來到都市工作,是可如預期名利雙收,抑或是一 場夢?能否有效提升個人教育、職業及收入等社經地位?先前研究由於原住民樣本太小,而探討 不足。 原住民為臺灣少數族群,在面對漢人為主的社會文化及職場環境,原住民心理上很可能會承 受比一般大眾更多的外在壓力,但卻少有研究針對臺灣原住民的心理整體健康做研究;章英華、 林季平與劉千嘉(2010 )根據2000 年臺灣原住民普查研究中發現:原住民遷徙頻繁,多數離開原 鄉的原住民會在都市核心或都市邊緣形成聚居的趨勢,成為都市原住民。都市原住民不同於一般 的都市民眾,因具備「原住民」這個異於主流漢人社會的身分,無論在求職或教育過程中,都可 能承受著標籤化的刻板印象,社會支持不足;而其自原鄉遷移至都市生活、辛苦工作賺錢,能否 獲得高社經成就,進而提昇心理健康?再從遷徙成本看來,遷徙所付出的個人心理成本及社會成 本,例如遷徙後跨地文化及語言和生活習慣及意識型態或理念、社會關係之調適及衝突過程,這 也可能不利於都市原住民心理健康。 本研究基於上述研究背景,使用 2007 年中研院做調查的「臺灣原住民社會變遷與政策評估研 究問卷調查之抽樣與執行」全國代表性樣本(N = 2057 )做分析,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臺灣各居住地原住民教育、職業、收入、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異同。 (二)探討臺灣原住民居住地透過教育、職業、收入與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的可能影響。 (三)對臺灣原住民教育、社會、經濟政策提供相關建議。 本研究根據相關文獻,提出一組研究假設以建立研究假構,再用路徑分析試圖達成研究目的 一、二,並試圖進一步達成研究目的三。 文獻探討 本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