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新生代青藏原岩溶地貌及其演化3.PDFVIP

晚新生代青藏原岩溶地貌及其演化3.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3卷  第1期    古 地 理 学 报   Vol 3  No 1                 2 0 0 1 年 2 月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Feb . 2 0 0 1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岩溶地貌及其演化 ① ② ② ② ② 高全洲  崔之久  刘耕年  伍永秋  张叶春 ① ② 中山大学地理学系   北京大学地理学系 摘要  本文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并参照洞穴次生方解石的年代资料和有关文献 ,指出青藏高 原目前所见到的岩溶地貌主要是第三纪古岩溶地下部分经后期剥蚀形成的。更新世间冰期至少 在高原南部的湿热型岩溶地貌得以延续 ;更新世冰期在灰岩山地冰川槽谷的边缘 ,冰川融水作用 亦可发育小型洞穴。现代灰岩表面一些深度在十几厘米以下的平行溶沟则形成于全新世。晚新 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岩溶地貌经历了一个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从较低纬度到较高纬度的三维演化过 程。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晚新生代  岩溶地貌  演化 第一作者简介  高全洲 ,男 ,1965 年出生 ,199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 ,现为中山 大学城市与资源规划系副教授 ,主要从事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与教 学工作。通讯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学地理学系 ,邮编 510275 。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 ,在青藏高原的多处相继发现了一些与现代气候条件很不相称的古 岩溶[1~2 ] ,并将这些古岩溶做为高原晚新生代以来强烈抬升的佐证[3 ] 。进而又发现少量形成 于更新世的老岩溶和形成于全新世的现代岩溶[4 ] 。然而 ,这种观点引起了激烈争论[5~10 ] 。作 ( ) 者于近年又进行了多处考察 ,并对相关沉积进行了采样分析。现将几个最典型地区 图 1 的 考察结果提供出来 ,并给出最新认识 ,欢迎指正。 一、岩溶地貌形态及其时代 ( ) 1. 安多北山 32°20 ′N ,91°45 ′E 安多北山位于县城东北约 4 km 处 , 由侏罗系雁石坪群灰岩组成,山顶海拔5125. 7 m ,相对 高度约 525 m 。自海拔4800 m 到山顶间保存着复杂的石灰岩地貌。这些地貌有的属受后期寒 ( ) 冻风化破坏而残留的岩溶地貌 图版 Ⅰ- 1 ,有的则属冰缘环境下寒冻风化而成的岩石地貌 ( 图版 Ⅰ- 1) 。主要的地貌类型有: ( )  形态浑圆或呈塔状 ,沿垂直轴向对称 ,高度大于根部的 1 剥蚀暴露 —残留型地下石林 长轴 ,基部为灰岩碎屑坡积裙所环绕 ,相对高度一般介于 20 ~50 m 之间。为第三纪古岩溶之 地下覆盖型石林经后期剥蚀 ,出露地表后又稍经寒冻风化改造而成。 (2) 剥蚀暴露 —残留型石林式石芽  中部和下部连为一体 ,岩壁陡峭 ;上部岩锥呈簇状分 布 ,锥体外形浑圆 ,相对高度一般约为 10 m 。为古岩溶之地下覆盖部分经剥蚀后的出露形态 ,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批准号 收稿日期 :2000 年 1 月 17 日 改回日期:2000 年 7 月 20 日 86 古地理学报      

文档评论(0)

xyl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